<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党史天地

        在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践履贺兰山精神

        2021-12-03 15:00

        □ 杨治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彰显党的本质属性、核心价值和先进文化的精神谱系。 在这一精神谱系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重大影响的 43 种革命精神之一的贺兰山精神,被原兰州军区和原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入《铸牢我们的精神支柱》和《革命精神光耀千秋》一书,成为全军学习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贺兰山精神的形成

        贺兰山地处宁夏北部,是全国 20 座重要山脉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被兵家称之为“边陲要地”“西陲巨屏”“军事要冲”。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抒发了“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凌云壮志。贺兰山精神是1960 年以来,宁夏军区部队特别是当年驻守贺兰山部队的官兵,在建设、守卫贺兰山和扶贫帮困、支援驻地经济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中,把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与鲜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硕果,已经成为维系部队官兵“艰苦创业、自觉奉献”的理想旗帜、精神根脉和不灭灵魂。

        贺兰山精神是“教”出来的。贺兰山绵亘500 余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滴水贵如油,风吹石头跑。”面对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战备紧张等严峻考验,部队各级党委结合形势任务,根据不同时期官兵的思想动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灵魂工程”的地位,认真抓好政治教育,坚持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逐渐养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硬骨头作风,热爱贺兰山、建设贺兰山、守卫贺兰山的思想形成主导,争当“贺山卫士”、争做“雷锋传人”的活动蔚然成风,艰苦创业、自觉奉献的精神得到认同。

        贺兰山精神是“干”出来的。贺兰山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部队担负的艰巨任务,时刻都在考验着官兵。国防施工任务急、工期紧,质量标准高,地质条件差,工程机械少,就连必要的物资保障都十分缺乏。工程前期,基本上是手工作业,靠钢钎打眼、手推车出渣,圆锹、十字镐掘进。轻伤往前冲,重伤不退场。十字镐磨秃了,自己建炉锻打;渣车不转了,自己摸索维修。某师在贺兰山防区建山守山,以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历时 10 年,不仅改变了防区面貌,塑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思想,统一了意志,用行动铸就了贺兰山精神。

        贺兰山精神是“带”出来的。在建设和守卫贺兰山中,共产党员和骨干干部,始终坚持树好形象、做好样子,站在排头、走在前列。抓施工,除现场指挥外,总是和战士一起劳动,抡大锤、打炮眼、推车出渣、抢先排险;抓训练,既当教练员又当战斗员,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抓营建,既是技术员又是泥瓦匠。战士们说:“我们的干部无论干什么都专拣重担子挑,专抢危险活干。凡是吃苦和危险的事情都走在前边,总是把困难、险情留给自己,把方便、安全让给战友”,“他们是我们的排头兵、贴心人、主心骨”,“跟着他们干心里踏实”。干部们说:“带兵要带心,带心就得实干苦干,干中显真心,产生向心力。”

        二、贺兰山精神的内涵

        贺兰山精神的源头活水是伟大的建党精神,文化底蕴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质是艰苦创业,自觉奉献,核心内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基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人生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志在国防、艰苦创业。“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初上贺兰山,面对漠风呼啸、黄沙漫天的恶劣自然环境和艰苦生活条件,官兵把崇高的卫国之志置于深山大漠,把青春年华融于艰苦创业。没有砖瓦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经验摸索干,靠着一双手、一副肩,他们在山沟里、沙滩上建起营房和基础设施,修筑坚固的国防工事,把贺兰山建成打不烂、摧不垮的钢铁长城。

        牢记职能、甘于奉献。面对贺兰山恶劣的自然条件、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原始的施工工具、简陋的营房设施,官兵们把个人价值同祖国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和热血。在建山守山中数以万计的官兵献出了青春年华;几百名官兵积劳成疾,受伤致残;近百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青春永远定格在贺兰山上,用生命践行了“活着干在贺兰山,死了埋在贺兰山”的誓言。

        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建设和守卫贺兰山中,官兵坚持把革命热情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既始终坚持干事业、创佳绩的昂扬斗志和进取精神,也注意遵循客观规律和自然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处理问题,苦干不蛮干,促进了部队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整体提高。在建山守山的 30 多年中,先后有30多项工作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等表彰,10多个单位和个人被授予荣誉称号。

        军民团结、共谋发展。部队进驻贺兰山后,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驻地矿区抽调各种机械设备、选派技术人员深入国防施工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培养技术骨干;地方政府想方设法保证部队粮食和蔬菜供应,尽心尽力安置转业干部,为随军家属和子女就业、上学创造良好条件。部队先后参加盐环定扬黄工程、银川河东机场和绿色生态工程、扶贫工程、希望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组织抢险救灾,开展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活动,为宁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贺兰山精神的弘扬

        作为一种革命精神,贺兰山精神是在特殊年代、特殊地域、特殊环境下培育形成并丰富发展起来的,具有历史的继承性、鲜明的时代性、生动的实践性和广泛的群众性。贺兰山精神的形成也并非一时所为、一级所为、一代所为,而是驻守贺兰山的历代官兵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必然结果和宝贵结晶。只有准确把握贺兰山精神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才能深刻认识其重大价值;只有深刻理解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更加有效地弘扬践履,不断铸牢精神支柱。

        夯实理解认同之基,不断激发弘扬践履的内在动力。理解认同的程度决定弘扬践履的力度。要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党史、国史、军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持续加大理论灌输力度,汲取理论营养,夯实理论根基,提供信念支撑,铺好践履之路。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开展贺兰山精神专题教育,真正弄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更明确“怎么做”,引导社会各界对贺兰山精神有高度的感情认同和行为认同。要结合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铭记先辈丰功伟绩,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努力创造弘扬践履的环境条件。先进的文化塑造人、启迪人;良好的氛围感召人、熏陶人。军地联手,筹建“贺兰山精神纪念馆”,统一规划建造融入贺兰山精神的营区环境,举行感悟贺兰山精神的仪式活动,丰富承载贺兰山精神的文化生活,发挥育人功能。组织贺兰山精神宣讲团,把贺兰山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关系讲清楚,把弘扬贺兰山精神与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联系讲清楚,把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在认知和践履贺兰山精神方面遇到的困惑讲清楚,在诠释贺兰山精神中体悟老前辈以苦为荣、以山为家的奉献牺牲精神,用贺兰山精神拨动心弦、启迪心智、解开心结,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强大正能量。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持续推动弘扬践履的健康发展。制度机制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导规范和强制约束作用。完善常态化的教育机制,把贺兰山精神教育贯穿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让贺兰山精神走进群众生活、伴随官兵成长。制定规范化行为准则,着力完善权责分明、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褒先戒后、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使之相互联系、有机衔接,构成一个系统完备的制度平台,发挥整体合力和综合效应。建立科学化的考评体系,把弘扬贺兰山精神的要求内化、细化、量化到各种考评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中去,依靠制度的长期性、稳定性、强制性,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牵引和促进作用,确保弘扬践履的深入持久、富有成效,朝着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宏伟目标奋力前行。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991 年 6 月和2000 年 6 月,江泽民同志先后两次为宁夏军区部队题词:“继承延安优良传统,当好贺兰山卫士”“弘扬贺兰山精神,履行省军区职能,加强部队全面建设”。2007 年 4 月,胡锦涛同志在宁夏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自觉奉献的贺兰山精神”。2013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原兰州军区视察时再次强调:“喀喇昆仑精神、贺兰山精神、老高原精神,是军区部队的宝贵精神财富。”宁夏军区也先后多次召开研讨会,对贺兰山精神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传承弘扬等问题进行探讨,这些都极大地教育和鼓舞官兵自觉弘扬贺兰山精神,争当贺兰山好卫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大力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特别是伟大建党精神,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作者系银川市军休所军休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