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党史天地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12-03 15:19

        □ 马丽慧

        2021 年 8 月 27 日至 28 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继 1992 年、1999 年、2005 年、2014 年以来党中央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积累的丰厚经验与奠定的坚实基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探索实践活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并将唤醒和发动包括少数民族群众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反对剥削与压迫,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自己的使命。党的早期创立者李大钊同志曾深入北京蒙藏学校,指导进步学生,并发展了乌兰夫等蒙古族共产党员。成文于 1926 年的《中央局报告(十、十一月份)》提出“尊重蒙、回少数民族的利益,以引导他们参加全国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斗争”。1931 年,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号召“少数民族的劳苦群众与中国的工农群众共同联合起来,打倒他们共同的剥削者与压迫者——帝国主义与一切民族的地主资本家的统治,建立工农兵的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中华各民族凝心聚力,共御外敌。1935 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定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号召下,中华各民族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最终赢得了这场反对日本侵略的全民族解放战争。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抗日武装力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尝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成立负责民族工作的专门机构,设立民族问题研究室,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这些不仅为赢得抗战伟大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也成为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经历 28 年血与火的洗礼后,中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中国。 1949 年 9 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写入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民族平等成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同时,《共同纲领》强调“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从此“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被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重要的制度基础。1952 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对如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了具体规定。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加强与各少数民族的团结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多次组织中央民族访问团到少数民族地区访问,向少数民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剿匪斗争、镇压反革命、稳定经济秩序、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等,这一系列重要 实践活动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启动“三西”农业建设专项扶贫计划,包括以少数民族为主要聚居地的宁夏西海固等地区在专项补助资金的扶持下,开启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减贫行动,走上了开发式扶贫的新路子。进入新世纪后,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并建设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持下,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大为改观、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获得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指导思想,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前后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断,并写入《党章》。同时,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向纵深推进。在奋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民族地区调研了解情况,亲自指导工作,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广场庄严宣告,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从此,各少数民族与全国人民一道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12 个必须”,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各民族共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创立了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既是对我们党民族工作取得的经验的高度凝练,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对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

        返回顶部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