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的历史人口
历史上在今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洼路村一带,西汉北地郡主持屯田殖谷上河典农都尉冯参所建的北典农城(吕城)或饮汗城,大夏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的丽子园,以及北周鲜卑人宇文邕重建的怀远旧县城,其城池大小不见史书记载。但作为汉代典农都尉的驻地,魏晋南北朝一座历经沧桑的偏远县城,其规模不会太大,人口也不会太多。这个时期,银川平原除汉族外,主要居住着匈奴、鲜卑、羌族等少数民族。周建德三年(574 年),“迁二万户于此(银川),置郡及县,并名怀远”。后几年,迁徙徐州南朝陈国降军部众三万余人至灵州,带来“江左之风”,引领“塞北江南”。
银川在唐朝以前缺乏人口统计的史料,据《旧唐书·地理志》资料统计,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怀远旧县城有 851 户,3915 人。唐仪凤三年(678年),西移兴建于今银川老城区的唐代怀远新城。唐天宝元年(742 年)有 2584 户,12404 人。
西夏时期兴庆府(银川)成为西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西夏国在宋怀远镇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营造活动,关于西夏没有太多历史资料可查,人口数据不详。《金史·地理志》载兴庆府“约有军民十万多人”,不足为信。据查,宋宝元元年(1038 年),兴庆府至少有军民 22万人。宋宝庆三年(1227 年),就是被蒙古军队攻陷前,兴庆府军民人口也有 36 万多人。元朝于 1268 年从湖北鄂州、随州迁 1170 户 1 万余人到银川平原,至此银川方言有了湖北腔调。1272年又从南方调来新附军(降军)1382 户在银川平原屯田。
明代的宁夏镇城,因“五卫”(宁夏卫,前卫、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治所均设在城内,共领 57 个屯堡、188 个墩。人口情况以驻军为主:明正德元年(1506 年)有 41474 户,103865人,其中居民 74000 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有 21359 户,71802 人,其中居民 35417 人;万历四十五年(1617 年)有 21227 户,其中居民35417 人。
进入清代,银川已由明朝的边塞重镇,变为清朝腹地的宁夏府城,农牧业得以迅速恢复发展,加之清政府“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鼓励生育的政策,银川人口迅猛上升。自清雍正年间(1723—1735 年),宁夏、宁朔两县治与宁夏府治均设于宁夏府城内。两县治同设府城的时间有 188 年,而宁夏县治在府城的时间长达 226 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宁夏县61228 户,300351 人;宁朔县 34200 户,322244人。但到清宣统元年(1909 年),宁夏县 9553户,52575 人;宁朔县 6977 户,33357 人。两县总人口由129年前的622595人,锐减为85932人,其缘由有待考证。
中华民国初期的朔方道,领宁夏、宁朔、中卫、平罗、灵武、金积、盐池、镇戎 8 县,道署及宁夏、宁朔两县治均设在宁夏城内。1913 年,宁朔县治移驻新满城,后又迁至今永宁县望洪堡、青铜峡市瞿靖堡、小坝镇。1928 年宁夏县 12015 户,62271 人(男 37147 人,女 25124 人);宁朔县5513 户,50200 人(男 23475 人,女 26725 人)。1929 年 1 月 1 日宁夏正式建省,管辖宁夏、宁朔、平罗、中卫、灵武、金积、盐池、镇戎(豫旺)、磴口 9 个县和阿拉善额鲁特旗、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 2 个旗,面积 27.49 万平方公里,人口 70 万人,省会驻宁夏城。宁夏省城人口也从 1934 年的 24362 人增至 1940 年的 28533 人。1941 年将宁夏县和宁朔县部分辖区划出,增设永宁县,县治驻杨和堡(今宁夏永宁杨和镇)。宁夏县更名贺兰县,县治自省城移驻谢保堡(今宁夏贺兰县习岗镇)。1944 年将宁夏省会宁夏城更名为银川市。
移民特色的城市
1949 年银川市区总人口 72485 人(男39366人,女 33119 人),其中城市人口 27604 人,农村人口 44881 人。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住在老城,新城(满城)居民很少,新城以西基本上是荒滩。1949—1954 年,银川市为宁夏省省会城市,1958年后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教育中心,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加之“塞上江南”的优美环境,对人口迁入有很大的吸引力。1954 年市区人口超过 10 万,1960 年超过 20万。从“大跃进”到“低标准”,银川城市人口的发展也历经大起大落,市区人口从 1958 年的148237 人增至 1960 年的 224877 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宁夏全区精简职工 10 万人,压缩城镇人口 13 万人(迁回外省农村的 76000 人),银川市占 61%。1962 年银川的市区人口锐减到178642 人,1967 年市区人口 220804 人,基本恢复到 1960 年的水平。直到 1976 年,银川市区人口增至 30 万人。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1986 年市区人口突破 40 万人,1992 年达 50万人,2000 年超过 60 万人,2003 年超过 70 万人,2006 年超过 80 万人,2009 年超过 90 万人,2012 年市区人口突破 100 万人。
银川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来自人口的迁移增长,而在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年代,移民占城市人口一多半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也就形成“银川遍是全国人,南腔北调一家亲”的城市特色,被称为“移民城市”。
20 世纪 80—90 年代,笔者主管户政工作,参与人口迁移调查,进行人口增长统计分析。银川当地居民仅占市区人口的约 30%,其余多是来自全国 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本区各市县的有组织移民和自发移民,以及他们的后裔。主要迁入原因分别为干部调入、军人安置、有组织的移民、厂矿企事业搬迁、科技支宁、下放干部和知青、投亲靠友、自由流入、劳役屯垦、吊庄移民、务工经商、购房投资等。外省、市、区迁移人口来自华北地区的占 27.7%,西北地区的占 23.9%,华东地区的占 14.7%,东北地区的占14.4%,中南地区的占 3.7%,西南地区的占 2.7%。众多的迁移人口给银川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结构等方面均带来了积极影响,不仅加快了人口发展与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加强了民族交流和民族团结。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移民城市如雨后春笋,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迅速成长,如深圳、东莞等尤为突出。但是,作为早期移民城市之一的银川,其历史现象值得研究。
银川人口增长回顾
从宏观上讲,人口增长只有一个因素,就是人口的繁衍发展。从微观上讲,区域人口增长的因素还有两个,一是人口的迁移增长,也称机械增长;二是行政区划的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银川市迁移增加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42%;按出生地计算,不在当地出生的占总人口的57%;按籍贯(祖父出生地)计算,外籍人口占总人口的 69%。银川行政区划扩大造成的人口增加占总人口的 38%。
1949 年 9 月 23 日,宁夏省解放。当时宁夏省面积 27.49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74.29 万人,银川市为省会城市。1951 年 6 月,从永宁县划入十个乡;从贺兰县划入两个乡及镇北堡以西到贺兰山滚钟口等沟口的区域,增加人口 8000 多人。1954 年 6 月,中央决定撤销宁夏省,与甘肃省合并为新的甘肃省,银川成为一个专区,管辖永宁、贺兰、宁朔、陶乐、平罗、惠农 6 个县,市区人口 113068 人(男 62187 人,女 50881 人)。1951—1957 年,银川市接收北京、上海移民 2 万余人。1956 年银川市接收陕西移民 10920 人。
1956 年,原宁夏省北部的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额济纳自治旗和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一些银川籍的干部、教师等公职人员及其家属子女留在了当地。后又从磴口辗转到临河,从额济纳旗辗转到酒泉。
1958 年 10 月 25 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行政区划包括银川专区、吴忠回族自治州、固原回族自治州以及平凉专区的隆德县、泾源回族自治县。全区共辖 2 市 17 县,面积 6.64 万平方公里,人口 193.52 万人。银川市成为自治区首府,总人口 326333 人(男 178042 人,女 148291 人),市区人口 148237 人(男 82865 人,女 65372 人)。1958 年,银川市接收河南移民 13996 人;1959—1960 年,接收浙江移民 32264 人。
1961—1962 年,银川市先后设立城区、新城区两个县级市辖区。1972 年设银川郊区,永宁县划归银川市,增加人口 115688 人。1975 年贺兰县划归银川市,增加人口 142494 人。银川市面积 3499平方公里,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扩大274倍。
20 世纪 60—70 年代初,从东部沿海内迁银川市的工矿企业职工家属约 5 万人,接收京、津、杭知识青年 7767 人,安置专业和复员军人 5 万余人,接收中央国家机关“五七干校”下放干部2 万多人。另外,接收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由迁入人员 10 多万人。“五七干校”下放干部和京津知识青年绝大部分返回了原籍。
1969 年,阿拉善左旗再次划归宁夏,增加面积约 11 万平方公里,增加人口 8 万多人。1979年又划回内蒙古。但是,由于地缘因素,从阿拉善盟流向银川的人口,几十年来有增无减。与银川地理历史渊源甚密的陕北地区,从 1949 年到现在,一直是外省人口迁入银川的主要迁出地。当然,宁夏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从山区到川区,从农村到城镇,从城镇到首府市。区内各市县人口迁入银川,始终占据银川人口迁移增长的第一位。20 世纪 70—80 年代,在“农转非”的热潮中,能够享受政策指标的双重优惠,解决配偶子女投靠,或因招工、招生、随军而进城转为非农业户口者,引以为豪。曲线进城也很普遍,从农村到农场,再从农场到城市,有这样经历的人在银川有十多万。从南部山区来银川的吊庄移民,成为人口迁移的另一特色。还有为数不少“搭车”的自发移民,甚至在现代社会形成自发移民村落。如此种种,几十年间有几十万人进入银川。
2002 年 10 月 19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银川市城区、新城区和郊区,设立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灵武市改由银川市代管,原陶乐县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银川市面积增到 9120平方公里,增加人口 20 余万。据公安机关统计,2016 年年底,银川市总户数 681274 户,总人口1840434 人,其中市辖区 414560 户,1126179 人。市区人口比 1949 年增加了 1053694 人。银川市总人口中,男性 913757 人,女性 926677 人。市辖区人口中,男性 551758 人,女性 574421 人,与拉萨市一道成为直辖市、省会(首府)市、副省级市中女性多于男性的城市。从 2006 年起,银川人口女性多于男性,2016 年男女性别比已发展为 96 ∶ 100,女性城市也是银川的特色之一。
银川市“七普”人口和 2020 年户籍人口
2021 年 6 月 2 日公布的《银川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公布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银川市人口基本情况:常住人口为 2859074 人,占宁夏人口的 39.69%。男性 1453869 人,占总人口数的 50.85%;女性 1405205 人,占总人口数的 49.15%;男女性别比 103.46 ∶ 100。人口年龄构成,0 ~ 14 岁 516731 人,占总人口数的18.07%;15 ~ 59 岁 1976565 人,占总人口数的69.13%;60 岁及以上 365778 人,占总人口数的12.79%。全市城镇人口 2293656 人,占总人口数的 80.22%;乡村人口 565418 人,占总人口数的19.78%。县(市)区人口分别为:兴庆区 808282人,占总人口数的 28.27%;西夏区 449559 人,占总人口数的 15.72%;金凤区 643952 人,占总人口数的 22.52%;永宁县 321618 人,占总人口数的 11.25%,贺兰县 341507 人,占总人口数的 11.95%;灵武市 294156 人,占总人口数的10.20%。总人口中汉族人口 2145863 人,占总人口数的 75.05%;少数民族人口 713211 人,占总人口数的 24.95%,其中回族人口 667606 人,占总人口数的 23.35%。
据银川市公安局统计:2020 年年底,全市户籍人口 766710 户,2049786 人,户均人口 2.67人。男性 1006822 人,占总人口数的 49.12%;女性 1042964 人,占总人口数的 50.88%;男女性别比 96.53 ∶ 100。总人口中 60 岁以上 309897 人,占总人口数的 15.12%。城镇人口 1522462 人,占总人口数的 74.27%;乡村人口 527324 人,占总人口数的 25.73%。分市县区人口:兴庆区 597810人,占总人口数的 29.16%;西夏区 248353 人,占总人口数的 12.12%;金凤区 445146 人,占总人口数的 21.72%;永宁县 248322 人,占总人口数的12.11%,贺兰县253844人,占总人口数的 12.38%;灵武市 256311 人,占总人口数的 12.50%。总人口中汉族人口 1481458 人,占总人口数的 72.27%;少数民族人口 568328 人,占总人口数的 27.73%,其中回族人口 532764 人,占总人口数的 25.99%。迁入人口 120405 人,迁出人口 82240 人,净迁移 38165 人,人口机械增长率 18.87‰。
以上可见,宁夏人口向银川市集中的趋势依旧。银川市的非户籍人口有 80 万之多,来银常住不转户籍已成常态。另外,银川市非户籍人口中男性偏多,改变了银川市十多年来女性居多的人口状况。
“七普”人口数据公布之后,全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 2.64 亿人,占 18.70%。中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一对夫妻生三胎的生育政策。当然其中还有生育妇女规模减小、婚育年龄推迟和群众生育意愿降低的原因,促使近年来出生人口下降。“三孩”生育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好局起好步。
(作者系银川市公安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