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自古为边塞重地,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银川市地理环境优越,依山带水、沃野千里,占尽“天下黄河富宁夏”之地利,独显塞上湖城之特色。巍巍贺兰山下千年古城历经金戈铁马、大漠狼烟却名将能臣辈出,红色足迹与新时代的勤廉为民一脉相承,穿越厚重的历史积淀依然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巍巍贺兰——文脉千载留青史
20亿年前,地质演变,雄浑的贺兰山在一片汪洋中拔地崛起,横亘南北,援引黄河水蜿蜒北上,银川这方沃土,便在一山一河之间生生不息。千百年来,长城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在这里交融、激荡,沉淀出这方文化厚土。
岳飞《满江红》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使贺兰山为天下知。贺兰山脉山势雄伟,由北至南犹如一堵天然巨壁,使蒙古冷高气压受截,又赖以茂密的山地森林植被,阻隔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阻沙固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被宁夏人民亲切地称为“父亲山”。千百年来,因贺兰山地处我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因而战事频繁,厮杀不断,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政权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积淀,也为银川留下了诸多历史遗存。从四千年光阴洗礼的贺兰山岩画,到历史上着名的“军山”之脉,再到享誉世界的“宁夏五宝”……这片传承千载岁月与文化的土地,每一段历史、每一块石头、每一簇林草,都写满了故事。
银川兴庆区东部,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峡谷卧在黄河东岸,是为兵沟大峡谷。这条天然形成的峡谷地貌奇诡,沟壑纵横,雄浑中又透出西北特有的苍凉之感。得名“兵沟”,是因为此处是秦汉时期屯兵戍边的要地。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秦将蒙恬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利用地形,借着天险,设置要塞,自榆中至阴山设三十四县,迁徙人民充实边县。蒙恬亲民爱民,公正廉洁,与士兵同甘共苦,带来了十几年安定的社会环境,为银川平原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兵沟内的浑怀障,就是蒙恬设立的军事要塞之一。西汉时,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卫青复缮蒙恬所为塞。浑怀障自秦至唐初历经800余年,一直是经略战事的边防要地,唐以后逐渐衰败、废弃,后人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军城,整个边防墙长1200米,蔚为壮观。
铁骨丹心——红色血脉永传承
银川鼓楼,始建于公元1821年,铭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城市记忆,是宁夏百年革命历史的见证。《银川市志》在古代建筑一章中这样记载:“钟鼓楼俗称四鼓楼、四牌楼、鼓楼。”这里成立了中共宁夏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支部办公地址就设在钟鼓楼上的东北角坊,革命的火种从此在宁夏扎根发芽。
1926年9月,冯玉祥率部入甘援陕进入宁夏时,部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也随之来到银川。同时,中共绥德地委也派出了李临铭等20多名党员和进步青年经银川前往兰州学习。两支党的地下力量汇聚银川时,李临铭和其他同志走上鼓楼,在大军过境的喧哗中,在鼓楼东北角的一间房间里,成立了中共宁夏特别支部。
在国家博物馆内,收藏着抗日名将吉鸿昌使用过的瓷碗,上面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青白色的碗身,破损的碗口,铭文历经一个世纪依旧清晰可辨。1929年吉鸿昌一进驻银川,就着手整顿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组织了“吏治考察团”,分赴各县考察,力求为民兴利革弊,整饬吏治。他主持发行了宁夏历史上第一份铅印报《宁夏醒报》,欢迎各界人士对地方行政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以监督政府工作。吉鸿昌在自己的一张照片上写了以下话语:“公正纯洁,为做事而做官,训练民众,使知四权运用。”信念的光芒从来不会黯淡!银川的红色基因从瓷碗到人们心间,从一人、两人到千万人,它一直在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延续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将会永远闪耀。
站在银川市利群路和中心巷交会处西侧,一眼就能看到刻着“原银川一中北院”字样的石碑,其下有一行小字“刘伯坚开展革命工作旧址”。1926年,刘伯坚在宁夏第一个马列主义训练班讲授《共产党宣言》《劳工神圣》《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理论知识。训练班让更多的进步青年懂得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了人民的党,这是马列主义首次在宁夏公开传播。刘伯坚一生两袖清风,到1935年3月牺牲时“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还叮嘱兄嫂务必找到寄养在群众家中的儿子豹儿,“因我无钱只给了几个月的生活费,你们今年以内派人去找着还不至于饿死”,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崇高气节和清廉品质。历史已经远去,立在街边的这方碑铭,在喧嚣的闹市中也不那么显眼,但从这里宣扬出去的马列主义,却在银川这片土地上深深扎下了根。
生态保护——贺兰山上绿意浓
西依贺兰山,东临黄河水,银川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山、河、湖、湿地、平原等地形地貌兼备的城市。黄河流经银川84公里,形成百里生态长廊、万顷碧波湿地,赋予银川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的水乡景致和“塞上明珠”的美誉。
“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明清以来,无数文人墨客被这里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的秀美风光沉醉,写下大量称赞银川景致的诗文。而成就这一美景的,除了丽景湖、七子湖、孔雀湖、燕鸽湖等遍布银川全市的天然湖泊,还有把这些“珍珠”串联在一起的一道道人工河渠。据考证,自秦代开始,生活在银川平原上的古人就开始修建水渠,引黄灌溉,此后历朝历代都会翻修或新建水渠,历经两千多年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总长1280多公里的灌区系统。时至今日,秦渠、汉渠、唐徕渠、光禄渠、七级渠、汉渠(汉伯渠)、尚书渠、御史渠、高渠……古渠之水仍流淌不息、流润沃土,形成了宁夏独特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然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围湖造田、填湖盖楼等原因,曾经遍布城区的湖泊湿地面积锐减,导致水源枯竭、灌排不畅,甚至出现“冬春一片白茫茫,夏秋到处水汪汪”的景象。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2020年6月两次到宁夏考察都强调要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须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直到彻底解决问题。为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守护好绿水青山,使“绿色”成为全面小康最鲜明的色彩,近年来,银川市坚持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生态园林化“一高三化”的发展路径,统筹打好“治山”“治水”“治气”“治土”硬仗,补上了很多历史欠账。大力开展水域生态治理,在源头治理污水,在中段清淤整治水系,在末端建设滨河水系湿地;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全部关停银川境内贺兰山区的矿山企业,真正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一系列努力,终使银川再现塞上江南风光。如今的贺兰山上山涧潺潺、林涛阵阵,银川城内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典农河穿城而过,大大小小的湖泊湿地宛若银镜散落其中。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韦蟾曾在《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中写下对银川的赞美。如今,贺兰山下的人们,依然可以自豪地说,千年过去,诗人笔下的塞北江南依旧配得上它的美名!(作者单位: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