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银川市解放东街宁丰宾馆东侧,有条南北向的小巷子,名叫崇俭巷。它北起解放东街,向南延伸一百多米,然后折向东,再经百余米距离,与一旁的中心巷连通。整个路线呈“∟”形,宛如一把折尺。
说起这条巷子的故事,得从一个关键词——“车”说起。
《银川市地名志》(1988年版)对“崇俭巷”这样注解:“旧名车巷子,1947年更现名。”为什么叫“车巷子”?访问到的88岁的银川市民朱文华,是这样解释的:过去这里有很多车店,也有部分车户在此等待雇主。
朱文华说的这一情形,指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的“车”不是现在普及的汽车,而是指以马、骡为动力的畜力车,如马车、轿车。在朱先生的回忆里,那时,在此巷西侧紧邻的王元大街(今民族南街)上,有一处“赵木匠”的宅院(其位置大致在民族南街北段东侧的工商银行处)。这“赵木匠”家,制作马车、轿车很有名,据说还给当时主政宁夏的马鸿逵,专门制作过轿车。
这里的轿车,当然也不是现在俗称的那种汽车里的“小轿车”,而是在马车基础上加设车厢而成。车厢或以木制,或以蓬布缝制,有门窗,高约1米,长约1.4米,有四轮(《宁夏交通史》,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厅编写组/编)。这种车,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豪车”吧,有钱人家才用得起。
据朱文华回忆,当时“赵木匠”家的院子,正门朝民族南街开着,但院子还有个后门,就开在今天的崇俭巷,而且,后门比前面的正门还要宽大一些。联系到“赵木匠”从事的行业,以及“车巷子”的背景,这更大的后门,可能是为了方便马车出入。
宁夏汽车运输起步较晚。1933年5月出版的《道路月刊》记载,当时全宁夏的汽车加起来仅仅34辆。在民国年间,宁夏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仍是沿用了几千年的人畜力交通工具,一般,乡村小镇以牛车为主,城市则以马车、轿车为主,而这些从事畜力车运输的从业者,被称为车户或车主。
《宁夏交通史》记载:宁夏的车户规模都较小,一般是一车一户,也有少量一户数车、雇人赶车。也因此,大多数车户需要每天将车赶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待雇,这个地方就叫车市。民国时期,宁夏省城(今银川)的车市集中在玉皇阁对面不远处。
联系到朱文华的回忆,再加上在银川民间多有流传的“赵木匠”的故事,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甚至更早时,这处“车巷子”,也是银川城内除玉皇阁附近“车市”之外,另一处与畜力车运输以及车辆制作、交易相关的区域。
时光远去,景物变迁。今天人们若由这条小巷经过,多会以为它就是这样一条“∟”形的拐弯巷道,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1936年的“宁夏省会图”里,我们可以找到此巷对应的位置,但迥异的是,当时这条巷并不拐弯,而是由现在的巷北口一直向南伸展,直到今天新华东街的位置。这样的情形,一直体现到上世纪80年代的银川市地图,都是如此。
寻访当地的老住户,一位63岁的李姓师傅说,这巷子以前确实是一直通到新华街的,大致在上世纪90年代时,因修盖居民楼,将巷子“拦腰”截断了。这一点从今天的地图上也能看清,隔过一片建筑区域,与今天崇俭巷南北向这一段相呼应的,在南边还有一条连接新华街与居安巷的南北向通道,这其实就是原先的崇俭巷南段,不过,如今在这里已找不到相关的标识了。
而今天许多人以为是“∟”形的崇俭巷,其东西向的那“一笔”,其实另有名称——新生巷。《银川市地名志》(1988年版)注释:“旧名草市巷”。现在与它相接的中心巷,旧时被称为“草巷子”,因巷内有供应牲畜草料和市民日用草束的行业而得名,“草市巷”的来历,自然也与此相关。1947年,这条巷子被更名为“新生巷”,此后名称一直保留。时至今日,若在巷旁的老旧居民楼里寻觅,还能找到这一街牌名的些许残存。
走在今天的崇俭巷,“车巷子”的往事,早已远去。或许还可以调侃一下的是,现在这里倒仍然是满眼皆车。在这个汽车普及的年代,像这城市其他的街巷一样,这里也被车辆占领,而且大概因为其“∟”形的现状,不再承担主要交通通道的功能,其北段的两旁更被辟为了收费泊车点。“满眼皆车”的景状下,那“车巷子”的旧称,在今日仍算幽默地“名副其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