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财政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预决算公开>政府预算
索 引 号: | 116401000100858967/2023-00001 | 发布日期: | 2023-01-06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财政局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财政局 |
名 称: | 关于2022年银川市及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银川市及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
——2022年12月16日在银川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银川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银川市及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银川市及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全市及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银川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和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以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为牵引,把准财政方向,谋定财政思路,推进财政工作,全市财政收支执行情况总体良好,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预计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完成474.30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4.59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5%,同口径增长10.9%;上级转移支付收入191.0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474.30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2.83亿元,同比增长14.1%,完成年度变动预算数的77.9%;上解自治区支出7.76亿元。
2.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完成244.88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70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84.3%,同口径增长1.3%;上级转移支付收入112.4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244.88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7.37亿元,同比增长3%,完成年度变动预算数的93.3%;补助下级支出66.18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全口径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完成129.42亿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82.82亿元,同比下降6.7%;上级转移支付收入1.18亿元,专项债务转贷收入27.52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129.42亿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93.10亿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29.91亿元。
2.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完成88.56亿元。其中: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0.52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4.6%,同比下降9.5%;上级转移支付收入0.63亿元,专项债务转贷收入13.07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88.56亿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64.63亿元,同比增长46.7%;专项债务转贷支出5.53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上年结转1.11亿元,当年收入完成0.83亿元,支出1.11亿元,结转下年使用0.22亿元,调出资金0.63亿元。其中:市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上年结转0.04亿元,收入0.63亿元,调出0.63亿元至一般公共预算,结转下年0.04亿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06.35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64.29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144.85亿元。
(五)政府法定债务余额情况。2022年11月底,全市法定债务限额770亿元,法定债务余额662.77亿元,其中:市本级债务限额282亿元,债务余额227.27亿元(一般债务162.88亿元、专项债务64.39亿元)。
上述预算收支情况以11月月报为基数预计全年数据,最终执行结果待决算批复后,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六)需要说明的情况。
2022年预算执行中,因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及疫情防控等因素,市本级预算收支发生变化。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一是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15.83亿元,重点用于医疗卫生、疏堵提畅、防洪排涝、环境整治、园林绿化以及支持辖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二是调整市本级支出预算19亿元,安排用于支持国有企业及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征地拆迁补偿、疫情防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项目支出。
二、2022年落实市人大决议和财政工作情况
2022年,全市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预算决议和审查意见,优化支出结构,硬化预算管理,深化财政改革,为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坚持多措并举“聚财”,全面夯实财力基础。把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作为以财辅政的基础,坚持上下联动、左右协同、依法聚财,持续做大做优财政“蛋糕”。一是打牢基础。紧扣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目标,坚决克服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房地产市场持续波动等方面的巨大困难,制定实施《银川市预算执行分析制度》《银川市税费保障办法》,推动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持续保持沿黄九省(区)省会城市前列、全区五市领先位次。二是向上借力。跑部进京、跑厅进局,打好上争资金“主动仗”。截至目前,共争取各类上级资金126.99亿元,同比增长21.4%。尤其是在市委领导的亲自调度下,在市人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获得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和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项目32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资金规模创历史新高。坚持政策“春风”往哪里吹,项目的“种子”就往哪里落,创新设立建设项目财政储备库,谋划储备债券项目111个,争取自治区各类债务资金39.7亿元,实现“项目等钱”到“钱等项目”的转变。依托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梳理设备更新改造项目专项贷款需求230亿元,撬动金融资源保障项目实施。三是向内挖潜。扎实开展“四闲”专项整治,统筹安排使用市本级各预算单位两年以上的结余结转资金10.03亿元,让沉淀资金“活”起来,以高流动性确保高安全性、实现高效益性。充分挖掘存量资产的价值,完成闲置资产处置收入5.11亿元,把闲置低效资产“点石成金”。在市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全面清理收缴近三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6338万元,做到国有资本收益“颗粒归仓”,实现历史性突破。创新政府投资项目结算评审机制,审减2021年及以前年度项目投资2.28亿元,审减率近15%,实现评审效率和资金效益“双提升”。
(二)紧扣中心任务“用财”,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聚资金、集成政策、集中力量,全力支持打造“两都五基地”。一是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坚持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参与制定、全面落实银川市“稳增长促发展10条”“四保两稳一促32条” “支持扩大消费20条”等一揽子“稳保促”政策措施,未雨绸缪、科学应对“三重压力”和疫情波动影响。市本级安排促消费补助资金3400万元、争取自治区专项补助资金4430万元,加速城市“烟火气”回归,带动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位居全区五市第一位。二是扶持壮大市场主体。不折不扣落实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实行“顶格优惠+叠加享受”机制,为市场主体减轻税费负担138亿元,占全区总体规模的近三分之二。其中地方增值税留抵退税达21.43亿元,是上年的3.6倍。三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以金融思维运营财政资金,筹措资金4亿元设立工业企业风险担保补偿基金和工业风险转贷基金,形成财政资金与担保、政策性保险等金融手段的“组合拳”,切实解决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拨付阅海湾中央商务区、苏银产业园、综合保税区发展扶持专项资金3.5亿元,安排“工业强市”专项资金2950万元,铸强工业经济“主引擎”。统筹安排市级预算内资金1亿元,保障工业经济稳增长促发展10条等措施落地实施。四是汇聚科技创新动能,围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用足用好3.48亿元科学技术资金,带动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2.01%,促进“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创新力、辐射力、影响力更加强劲。投入资金4000万元,设立“银川兴星”等三支基金,支持重点领域创新破局。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安排激发人才活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6000万元,支持落实“人才兴市”30条等一揽子人才政策,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五是筑牢项目支撑,牢牢抓住项目投资这个“牛鼻子”,统筹安排资金35.04亿元,保障“交通疏堵6+N”、海绵城市等123个重大项目实施,跑出项目建设和民生改善“加速度”。安排项目前期工作专项经费2000万元,对年内新谋划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类项目给予支持,保持全市滚动项目库项目动态保持在200个以上,把重点项目“快变量”转化为经济发展“快增量”。
(三)聚焦民生福祉“理财”,持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坚持“为民理财”,全市年度民生支出预计完成259.2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用数据“刻度”,标注投入“力度”,提高民生“温度”。一是聚焦疫情防控。构建稳定长效的常态化疫情防控资金保障机制和灵活高效的“战时”疫情防控资金应急保障机制,优先保障、快拨快付疫情防控资金7.16亿元,支持科学快速有效处置“4.06”“9.20”突发疫情,持续筑牢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社会防线。二是聚焦学有所教。坚持教育投入只增不减,安排教育资金44.52亿元,保障全市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着力破解“优质的不均衡、均衡的不优质”问题。三是聚焦劳有所得。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12.82亿元,办好群众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突出就业优先,安排稳岗就业保障资金1.31亿元,支持购买1000个公益性岗位指标,推动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安排城乡最低保障资金1.06亿元,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人均保障标准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20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聚焦住有所居。安排资金5.78亿元,对137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进一步扮靓“颜值”、提升“内涵”。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7858套,把群众“摸得着”的贴心工程办到群众“心坎上”。五是聚焦文旅融合。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拨付各类资金3.14亿元,支持发展短途一日游、网红打卡地等契合群众需求、融合时代气息的新业态。六是聚焦美丽宜居,建立污染治理稳定增长机制和环境质量与财政投入挂钩政策,安排环保支出5.06亿元,促进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落实黄河宁夏段干支流及入黄排水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安排,上解资金4640万元、接收补偿资金5548万元,“谁污染,谁付费”“谁改善,谁受益”的导向更加鲜明。
(四)树牢底线思维“稳财”,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瞪大眼睛”的警觉,实行政府债务去存量和遏增量“两线作战”,以政府债务风险安全可控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主动强监督。及时传达学习、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加强人大对政府债务审查监督的实施意见》精神,压实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化解主体责任,定期向人大汇报政府债务管理情况,主动接受监督审查,有效提升全市政府债务管理法制化水平。二是积极去存量。牢牢守住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红线,统筹安排到期债务偿债资金64.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偿还55.56亿元、争取再融资债券偿还9.04亿元,债务化解“十年计划”稳步推进。三是坚决遏增量。探索实施重大支出和重大项目实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对资金来源不落实、不闭合的项目一律“亮红灯”。安排资金9亿元,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支持稳妥化解世贸、中海等房地产项目逾期交房问题,全力以赴“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四是稳慎控变量。建立国资国企债务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强化对市属国资国企债务约束。严把法定程序关,杜绝“解决老问题、留下新隐患”,向国有企业注资13.5亿元,既解决应急“输血”问题,又培育常态“造血功能”,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五)深化财税改革“管财”,提升财政运行管理质效。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的财政体系现代预算制度,守好用好财政资金“钱袋子”。一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在全区率先启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研究制定《调整完善银川市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方案》,深化自然资源等8个领域的市与辖区财政体制改革,明晰学前教育等长期以来市与辖区支出责任划分的“模糊地带”,提升辖区对民生重点难点的保障能力。今年来,安排辖区债券资金5亿元、教育费附加3.17亿元、疫情防控资金0.95亿元,打破建设资金短缺困境,有效缓解民生保障突出矛盾,坚决兜牢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责任。二是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格执行新一届人大审查批准的年度预算,坚持“先有预算、再有指标、后有支出”原则,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今年以来未发生一起预算追加情况。实行预算安排与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以及上年预算执行绩效情况“三个挂钩”,对绩效好、支出快的多安排,绩效差、支出慢的少安排甚至不安排,引导各地各部门自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组织对农业、科技两大类资金和23个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充分吸纳第三方机构的评价意见,逐步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三是完善直达资金监管。强化直达资金全流程监管,综合运用“月度考核+重点关注+实地督导”等方式,重点整治直达资金闲置、挪用、使用效益低下等顽疾,把直达资金操作时间压缩到10个工作日以内,比财政部统一规定少20天,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基层。目前中央、自治区共下达我市直达资金36.62亿元,分配进度达100%;完成直达资金支出33.96亿元,支出进度92.7%,快于序时进度,预计年底前接近100%。四是健全财政内控制度。坚持直面问题、刀刃向内,深刻汲取丝路明珠塔和闽宁会议中心项目审计反馈问题的教训,制定《银川市财政局预算管理内部工作规程》等各类制度32项,堵塞漏洞、填补空白,用严密的“制度网”,为财政资金安全、财政干部安全保驾护航。
各位代表,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政运行平稳有序,积极财政政策成效凸显,财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源基础相对薄弱,规模还不够大、结构还不够优、后劲还不够足,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过大,财政收入持续增长面临巨大困难;二是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三保”等刚性支出保持高位并持续增长,预算平衡难度不断加大;三是政府债务存量仍然较大,政府债务化解进入高峰期,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加大,尤其是国资国企债务规模仍然较大,债务风险传递隐患不断集聚发展;四是个别单位预算绩效理念有待加强、执行财经纪律不够严,个别领域的资金支出进度偏慢,仍然存在资金沉淀、闲置等问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举一反三,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解决。
三、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
2023年我市财政工作及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全面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为牵引,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快支出进度,继续深化预算制度和财政体制改革,突出绩效管理导向,坚决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更好发挥财政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支柱作用,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做出新贡献。
2023年预算编制原则:一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保持预算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与单位履行职能相协调,与本级财力相适应。二是优化结构,精准支出。切实保障全市中心工作的落实和重点支出的需要,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切实把有限的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管理,提升效能。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按照“预算紧平衡”新常态要求,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统筹力度,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确保实现全年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可持续发展。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5%。
(一)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草案。
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草案。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391.58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184.19亿元,同比增长5.5%;上级转移支付收入88.47亿元。据此,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391.58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2.06亿元;上解自治区支出7.66亿元。
2.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草案。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93.32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97.01亿元,同比增长17.3%;上级转移支付收入42.82亿元。据此,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193.32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4.48亿元;上解自治区支出0.7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草案。
1.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115.55亿元。据此,安排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115.55亿元。
2.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89.58亿元。据此,安排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89.58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草案。
2023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安排0.76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支出安排0.76亿元。其中: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安排0.4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支出安排0.4亿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草案。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安排85.76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安排67.14亿元,滚存结余163.47亿元。
四、全力完成2023年财政重点任务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按照自治区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扩财源,夯基础,保民生,防风险,加强财政经济运行分析研判,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撑。
(一)夯实财源根基,建设“实力财政”。坚持把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实施“三新”产业倍增行动,研究制定支持“三新”产业发展差异化奖补政策,涵养丰沛的“财源活水”。围绕发展新材料产业,科学安排“工业强市”战略项目资金7240万元和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4亿元,用好工业企业风险担保补偿基金和工业企业风险转贷基金,大力支持“三新”产业基础再造。围绕发展新食品产业,适度安排葡萄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专项资金,大力支持葡萄酒、高端奶、枸杞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保持财政科技研发投入增长10%,促进科技型企业集群式发展。接续实施新的退税减税降费政策,“放水养鱼”,让市场主体“如鱼得水”。在预算安排资金4亿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新增一般债券资金,支持基础设施、生态修复等补短板、惠民生的公益性项目建设;大力争取专项债券资金,支持产业、能源、农林水利等稳增长、促发展的收益性项目建设;协调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适度引入社会资本,填补项目建设资金缺口。
(二)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建设“民生财政”。坚持“两个支出优先”原则,强化“三保”预算审核,从源头上确保基层“三保”不留“硬缺口”。深化省级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完善市与辖区分税制财政体制,有效加强市本级统筹能力和辖区保障能力。统筹多个投入渠道,在实施好交通疏堵工程的基础上,支持实施交通疏堵、清洁取暖、美丽河湖、海绵城市、功能提升“五大工程”,持续擦亮民生“十心”品牌。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安排资金1.16亿元,同时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比例稳步增长机制,保障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打好稳就业“组合拳”。实行财政直达资金“一竿子插到底”,加强备案审核管理,严格资金使用监管,有效对冲“三保”压力。
(三)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建设“安全财政”。坚持10年化债任务目标不动摇,统筹安排各类化债资金74.41亿元,最大限度争取再融资债券23亿元,足额保障偿还到期债务。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做深做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加快债券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开展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及时掌握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进度、运营管理等情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纠正。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着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坚决斩断政府债务风险集聚传递链条。
(四)健全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绩效财政”。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分配体系,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深入推进事前绩效评估和绩效目标评审相结合的预算源头管理,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跟踪评价,以最小的财政投入实现最优的财政资源配置。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预算一体化系统建设,充分调动辖区谋发展、抓产业、强财源的积极性。强化预算约束,对拟出台的重大增支政策实行前置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杜绝超标准、超范围、超能力支出。按照“循着资金找资产”的办法,对沉淀资产、账外资产全面起底,通过调剂共享、转换用途、出租等方式,“唤醒”长期低效运转、闲置的国有资产。
(五)严肃财经纪律,建设“法治财政”。把严肃财经纪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深化收入预算管理、支出预算管理、国库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等领域财经纪律整治,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把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作为深化财经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内容,健全存量资金统计考核机制,提升存量资金使用效益。严格规范暂付款管理,落实还款主体责任,积极清理消化存量。深刻汲取审计反馈问题教训,规范财政收支行为,杜绝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的短期行为。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开展跟踪监督检查,督导推进重大财税政策执行到位、落地见效。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2023年的财政工作,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真抓实干、克难奋进、笃定前行,奋力完成全年财政工作目标任务,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作出更大贡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