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索 引 号:116401000100858374/2023-00003 发布日期:2023-01-28
        发布机构: 银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部门: 银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名 称:关于银川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银川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银川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体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4%,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7%和6.5%。节能降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详见附表)。

        (一)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决策部署,全市经济大盘运行平稳。一是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坚持财政和金融协同发力,主动应对“三重压力”,及早及快制定出台稳增长促发展“10条”、“四保两稳一促32条”、促进工业经济“20条”、扩大消费“20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设立工业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和转贷基金,创新开展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评价,全力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位居西北五省和沿黄九省省会城市前列,总量牢牢占据全区“半壁江山”。二是市场主体发展向好。坚持把保市场主体放在突出位置,全面降成本、减负担、增效益,全市累计减轻税费138亿元,降低、缓缴企业社保费24.9亿元,减免国有房屋租金3000万元;争取各类资金补助近1亿元,提供融资担保39.28亿元,新增各类贷款471亿元等,市场主体信心得到有效提振,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6.6%和44.9%。三是安全底线全面筑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效果断处置“9.20”突发疫情,疫情防控取得显着成效。全力保障粮食能源安全,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应急调峰储气设施项目建成投用,能源保供能力不断增强。制定出台一系列稳楼市调控政策,全力推动“保交楼”,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稳妥化解隐性债务,未发生政府债和国有平台企业违约、逾期等风险。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二)提质提效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一是工业经济集聚发展。围绕“六新”产业,制定出台银川市“三新”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等一系列实施方案,鑫晶盛工业蓝宝石等57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宝丰储能集装系统示范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全市“三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7%,占制造业产值比重达49.5%。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实现零的突破。二是农业经济特色发展。围绕“六特”产业,加快推进奶产业种养一体化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地质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筹建,牛奶和葡萄酒产业产值预计分别达到100亿元和260亿元。创建“妙选银川”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宁夏菜心”“银川鲤鱼”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银川市农业生产托管经验在全国推广。三是服务业扩容发展。围绕“六优”产业,创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个,自治区级商业街区3条,夜间经济集聚区2个,荣获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打造“春漫凤城”“湖城之夏”“塞上金秋”“冬游银川”文化旅游品牌,预计全市旅游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增长15%左右。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国家互联网新型根服务器项目落地建设,获批自治区数字经济示范园5个,数字经济产值超过700亿元,跻身全国数字城市百强。

        (三)倾心倾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步伐稳步迈进。一是生态质量稳步提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典农河水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完工,新增矿山环境治理修复7000亩,湿地恢复治理5.3万亩,营造林建设6.5万亩等,全面完成预期目标。高质量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率先在沿黄城市出台“四水四定”方案,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4.6%。二是污染治理持续发力。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新增城市集中供暖550万平方米,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1.2万户,全面推进臭氧污染防治攻坚,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6%,黄河银川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进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第一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入围国家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三是绿色转型加快推进。扎实推动“双碳”工作,成立“双碳”研究中心,举办“双碳”创新高峰论坛,编制完成碳达峰实施方案,创建绿色工厂2家,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8%以上。持续推进能源绿色转型,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5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增长7.7%。加快推进绿色应用,更新新能源公交车600辆,获批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四)激发激活内需市场增长潜力,经济增长基础不断夯实。一是投资质效不断提高。围绕“五比”活动,启动产业项目三年攻坚行动,组织五批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实行要素保障、媒体晾晒等工作机制,全市737个基本建设项目开工率达到98%,完成投资形象进度620亿元,投资完成率70%,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5.7%、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4.7%,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9%。二是消费市场稳步恢复。统筹配套各类资金1.2亿元,举办汽车消费节等各类品牌促销活动200余场次,累计发放各类消费券129万张,拉动消费百亿元。持续提升商品供给能级和水平,引进寇莎名品等知名品牌落户银川。三是外向经济势头良好。开通银川—天津港“一单制”铁海联运班列和银川至布达佩斯“跨里海”国际货运班列,在西部地区率先推出24小时即时通关模式,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跨境电商综试区稳步建设,实现交易额9亿元。成功举办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重大节会,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1%,荣获中国投资热点城市。

        (五)加力加速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综合竞争实力有效增强。一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聚焦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开展“百企科技展翅”行动,高效单晶电池量产转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以上;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各类创新平台17家,“专精特新”企业40家,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突破跃升至2.01%。出台银川市“人才兴市30条”政策,培养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20个、高层次人才627名。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二是重点改革步稳蹄疾。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构筑形成“2+7+2+N”国资管理体系。深化园区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将11个园区优化整合为8个园区。加强金融布局,设立“银川兴星”“银川卫士”“银川英才”基金,辅导1家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审议。扎实推进“六权改革”,用水权、排污权、土地权二级交易平台建成运行,交易量均位列全区第一。三是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出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21条举措,全市1528个政务服务事项中80%“一网通办”,50%“全程网办”,205项“跨省通办”,办事指南精准度全国前十,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五年西北第一,惠企政策兑现“直通车”等四项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3万户。

        (六)稳扎稳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成效持续提升。一是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地毯式摸排帮扶农户20.76万户。加快推动百万移民致富行动,启动建设闽宁产业园,发展特色种植业44.38万亩,全市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改扩建“四好”农村路121公里,建设美丽小城镇4个、美丽宜居村庄10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92%和98%。贺兰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二是城市韧性不断增强。全面推进交通疏堵“6+N”工程,新改扩建市政道路10条,打通断头路22条,新建过街天桥3座,拥堵指数下降20%。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37个、棚户区11处,改造各类市政管网130公里,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28%。加快提升城市品质,新建小微公园6个、景观林带6条、慢行绿道31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500亩。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示范城市。三是区域协同更加紧密。持续推进“两县一市”与主城区融合发展,加快银川宁东一体化进程,灵武市综合实力保持全国百强县,贺兰县进入西部百强县,德胜、望远片区集聚能力和品质功能不断提升,全市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持续优化。加快融入全国交通网络,银川河东机场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银百高速公路主线建成通车,入围全国百大交通枢纽城市。

        (七)用心用情增进改善民生福祉,民生事业保障更加有力。一是居民就业总体稳定。全面落实“缓降返补”就业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等计划,累计发放各类就业补贴3.43亿元、创业贷款3.9亿元,开发培育公益性等各类岗位8000个,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500人,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二是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新改建中小学幼儿园33所,新增学位2万个以上,学前教育普惠率达87%,被确定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银川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专科医院建成投用,公共卫生委员会实现全覆盖。新增养老床位500个,婴幼儿照护托位870个,被确定为全国个人养老金首批先行城市。举办第五届银川市民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塞上儿女心向党》斩获国家“群星奖”。承办第六届宁夏体育大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3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优抚安置、双拥共建、国防教育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三是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着力改善居民居住品质,全市筹集建成租赁住房7858套,分配公租房2.3万套。全力保障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累计发放群众兜底保障资金3.13亿元,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60元和每人每年5520元。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城市供暖最低温度提升至20℃,63个“烂尾工程”及“保交楼”项目化解42个,解决18万户群众购房办证难题。居民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控制在3%以内。强化大宗食品监督抽检力度,合格率达到98.7%。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等工作纵深推进,成功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同时,银川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一是经济恢复基础还不牢固。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服务业等行业运行明显承压,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长不及预期。二是民生保障任务依然繁重。居民就业路径还不畅,增收渠道还不宽,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社会保障等群众关心的领域仍有一些短板和弱项,需进一步加力推进和提升。三是发展安全仍需高度关注。疫情防控风险依然存在,金融、生产、交通、食品、药品等领域风险隐患始终不能掉以轻心。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全面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为牵引,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和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中走在前、作表率,努力在创新发展、生态建设、基层治理、城乡融合上示范引领,奋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新局面。

        202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为(详见附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节能降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推动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全力打造“两都五基地”。制定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两都五基地”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实施中环50GW太阳能级单晶硅、乳业产业园、图兰朵葡萄酒小镇等56个产业链重点项目,力推“三新”产业产值达到1260亿元。实施链式发展提升行动,建立“包抓+链长”双带动机制,新培育“链主”企业2家,供应链标杆企业5家以上。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开展园区闲置土地、厂房盘活利用专项行动,推动工业类园区用地产出强度增长8%以上。实施大企业培育、中小企业跃升、小微企业入规计划,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0家。二是提质扩容现代服务业。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等服务业态,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等农业服务业,全力创建全国综合货运枢纽城市;进一步提升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业态品质和层次,新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个。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办好中阿博览会、中国(宁夏)国家葡萄酒博览会、智慧城市峰会等重大节会,年内引进分支机构总部、区域总部10家。持续打造“爱上银川·四季可游”旅游品牌,力争全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增长15%以上。三是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推进实施数字赋能计划,优化“工业大脑”二期建设,力争全市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4%,培育“上云上平台”企业8家,年内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家(个)。做大做强数字信息产业,加快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开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梯队企业培育行动,年内新增规上企业2家、梯队企业5家。做长数据中心产业链,加快推进宁夏建材、宁夏电信等数据中心以及“东数西算”银川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地建设。数字经济总量达到800亿元。

        (二)坚定贯彻扩大内需战略,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制定出台《银川市支持产业项目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力促产业项目占比达到40%以上,以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开展“五比”活动,全面实施专班服务、领导包抓等工作机制,确保年度谋划储备项目规模达到1100亿元以上,全年实施重大项目50个,项目开工率达到98%以上,完成投资950亿元以上。积极向上争取专项债等各类项目建设资金,确保“四争”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0%以上。二是持续推动消费恢复。做优做特夜间经济、周末经济、首店经济、网红经济等业态,优化提升漫葡小镇等夜间经济聚集区,引进知名品牌首店20家以上,培育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加快发展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模式,提质扩容新型消费、绿色消费、服务消费,组织开展欢乐购物季等消费促进活动,推动阅彩城中街、怀远红酒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改造升级。积极开展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培育打造一批方便居民生活的完整社区。三是持续强化招商引资。建立“1张地图”和“N个清单”招商模式,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及大数据+产业精准招商,力争年内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分别达到60%和10%以上,“三新”产业项目占比达到55%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750亿元以上。深化闽宁、苏银等区域合作机制,聚焦长三角、京津冀等重要区域,布局建立厦门、宁波等招商联络点,增强招商工作精准度和实效性。

        (三)着力强化科教资源支撑,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大教育资源供给,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2所,新增学位2万个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落实“双减”政策,探索多校划片入学,深化集团化办学,力促灵武市创建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8%。实施普通高中“双新”国家级示范区三年建设规划,确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6%。加快提升职业教育,力争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新培育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200名。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紧紧围绕创新引领示范市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项目10个,力争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占比突破5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着力构建创新平台体系,组建光伏材料、半导体硅等创新联合体5个,打造新材料中试基地等公共支撑平台30家以上。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年内落地转化项目30个。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财政科技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全社会R&D强度达到2.1%。三是强化人才支撑作用。实施宁籍学子“引凤归巢”行动,吸引宁籍学子回乡创新创业。谋划开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吸引国内顶尖人才来银创新创业。支持鼓励发展各类人才平台,积极探索建立“商业模式+应用场景+资本支持”发展路径。加快打造银川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城,实行“人才专员制”,建立市、县、用人单位三级高层次人才专员服务机制,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500名。

        (四)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持续优化城乡融合空间布局。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监测对象风险消除占比保持在60%以上。持续提升移民致富能力,打造移民致富提升示范村18个,力争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开展乡村振兴“一村一年一事”行动,打造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园10个。加快发展“六特”产业,新增高标准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万亩,奶牛存栏达27万头、生鲜乳产量达89万吨,瓜菜面积稳定在60万亩,做大牛奶、葡萄酒、肉牛肉羊、蔬菜瓜果等特色产业规模,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以上,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全产业链标准生产示范基地3个。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村12个,争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2个。二是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继续推进交通疏堵“6+N”工程,实施正源街、贺兰山路主干道路功能优化提升工程,打通断头路28条,新增公共停车位5000个。实施园林绿化“增绿”行动,新建小微公园8个、景观林带5条、慢行绿道11条,精准实施绿地补白10万平方米。实施银川水厂、贺兰山水厂改扩建及配套管网工程,推进供水管网入沈阳路地下综合管廊,实现城市供水大循环。持续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争取获批国家千兆城市。三是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打造城市更新示范片区2个、特色街区9个,改造老旧小区75个,打造更新燃气管道40公里、供热管网设施100万平米。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金凤区中部、西夏区南部示范片区2个,实施雨污分流改造36处,内涝积水区域整治比例达到80%以上。

        (五)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稳步推进“双碳”工作,培育自治区级及以上绿色工厂2个,创建节水型企业4家以上,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1%以上。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年内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力争下降1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量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启动清洁取暖全覆盖“1+N”工程,完成热源清洁化改造150万平方米。创建国家绿色出行城市,加快推进绿色交通一体化等项目,年内更新新能源公交车600辆,建成公交充电桩500个以上。二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大臭氧污染精准化治理,力争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4%以上;开展入黄河排污口监测溯源和排查整治,持续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推开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设,启动第二第四污水厂片区再生水河湖生态利用工程等项目;持续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实施危废三年整治行动,危废安全处置率达到100%。三是提升生态系统治理水平。全面启动贺兰山东麓银川段防洪工程,加快实施黄河银川段河道治理工程,切实提高贺兰山东麓防洪和黄河大保护水平。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典农河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工程等项目25个,完成营造林7.6万亩、森林抚育6.4万亩、天然林保护1.5万亩、矿山生态修复3000亩。精心筹办第二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增长动力。一是加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规范实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管理和差异化考核,大力推进人才服务公司等企业混改试点。加快“六权改革”步伐,推动市县两级国有建设用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开展兴庆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和灵武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试点;实施“以林养林”,推动山林权应登尽登;开展多形式水权交易,探索打通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权置换新通道;建立历史碳排放数据库,力争在碳金融领域取得突破;稳妥确定用能权指标,探索开展综合能源消费量交易。持续深化财政金融、医疗卫生、综合执法等领域改革。二是着力拓展对外开放载体。常态化运营“一单制”公铁海联运,对接畅通中亚、西亚、欧洲等开放通道。主动加强与重庆、钦州港等地联系,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启动建设牛羊肉国家储备中心,谋划推动城郊大仓基地项目。积极推动银川综保区争创国家外向型产业贸易投资提质增效示范项目,提升外贸集聚能力。努力提升跨境电商能级,着力推动跨境电商垂直平台和海外仓建设。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能力,全面启动河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包银高铁和银太高铁建设。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三是全力提升营商环境水平。持续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改革,不断提高企业开办便利度。重点推进“一网通办”“告知承诺”“跨省通办”改革,探索企业开办等13项“一件事一次办”试点落地,打造“无差别不求人”的办事环境。做好企业准入准营注销审批,深化商事许可告知承诺,企业开办网办率提升至95%以上,全市市场主体保有量增长10%以上。

        (七)持续改善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一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基层就业创业服务站、创业孵化基地等就业服务平台,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推动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3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万人以上。积极开展“订单式”就业培训,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以及多渠道灵活就业,年内发放创业贷款3.3亿元以上,创业带动就业3000人。切实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作用,年内安置2300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是增强普惠性公共服务。深入实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成立市级医疗专科联盟4个,争创自治区级医疗中心1-2个,推动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快建设国家中西医结合区域医疗中心。聚焦“一老一小”,试点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快推动托幼一体化,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托位1000个。深入推进“四送六进·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000场次以上。办好银川马拉松、全国登山健身大会等精品赛事活动,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三是健全多维度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强化低收入人群动态监测预警,为全市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中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购买困难群众救助保险。组织实施“6助+N”养老照护服务项目,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等服务。加强妇女儿童、未成人关心关爱和权益保护。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3700套,新建续建棚改项目6处。

        (八)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全力筑牢社会稳定基层基础。一是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严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统筹做好到期政府债务化解,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及金融乱象,妥善推进处置国企债务,坚决确保不发生系统风险;全力做好能源保供,强化煤炭、电力、天然气动态监测,加快推进优质煤产能释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在121万亩、69万吨以上,奋力夺取粮食大丰收。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试行二手房“带押过户”、“交房即交证”、现房销售试点等创新机制,持续跟进“保交楼”和“烂尾工程”化解工作。二是提升公共安全水平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围绕自治区打造安全生产最严省区目标,确保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健全完善四级应急指挥体系,加快“应急大脑”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动态管理机制,加快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全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扎实做好重点节日和重大活动安全保障工作。三是强化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多跨协同、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严格落实“两排查一分析”长效机制,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建设,深化“金牌调解员”品牌建设。深化重复信访集中治理和信访积案化解,深入推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创建,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力打好反诈攻坚战。深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