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 | 11640100010085845Y/2022-00195 | 发布日期: | 2022-09-16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名 称: | 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43号“关于促进碳化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的答复 |
市工商联:
银川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43号“关于促进碳化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银川市抢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机遇,推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工业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逐步形成以新型材料、新能源、新食品及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现代纺织、生物制药等传统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银川市新材料产业聚焦光伏硅、蓝宝石、第三代半导体、储能电池材料等领域,正在形成从单晶硅到光伏电池、从蓝宝石到智能终端应用、从半导体材料到关键部件、从正极材料到电池材料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其中,半导体材料正在加快布局。依托中欣晶圆、盾源聚芯等重点企业,形成年产480万枚6英寸、540万枚8英寸、240万枚12英寸半导体硅片、4万只半导体级石英坩埚的产能,大尺寸晶圆、半导体级石英坩埚、硅部件成为国内外芯片供应链上重要的配套产业,大尺寸硅片填补了国内空白。2021年半导体产业实现产值7.3亿元,同比增长40%。正在建设中的中欣晶圆集成大硅片项目,投产后将新增产值15亿元;由浙江晶盛投资50亿元建设的年产40万片碳化硅半导体材料项目,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碳化硅衬底晶片(第三代半导体)项目,建成后将新增产值50亿元。该项目科技含量高,在自主创新方面有重大突破,建成后将大大提高银川在全国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影响力。
二、提案办理情况
建议一:利用政策调控、产业基金引导等措施培育1-2家技术龙头企业,作为示范基地引领上游冶炼企业转型升级。
办理情况:一是制定政策,稳步推进“中国新硅都”建设。银川市将碳化硅产业纳入“中国新硅都”建设范畴,牵头起草完成《关于加快推动“中国新硅都”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推动“中国新硅都”建设的若干政策》《关于建设“中国新硅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以及代自治区起草《自治区关于支持银川市建设“中国新硅都”的若干政策》,明确思路举措和目标任务。相关文件政策面向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园区及企业书面征求意见2次,召开部门征求意见座谈会2次,与再生资源学会、北方民族大学等学会、协会开展线上意见讨论会3次。分管副市长组织召开专题讨论会2次,已于4月初报麦市长审阅。邀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北方民族大学成立课题组,启动专项课题研究,对建设“中国新硅都”的实现路径、指标体系等进行研究论证,目前已对提交的报告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并进一步完善。二是组建完成两个基金,引导产业发展。制定了《银川市工业企业风险担保基金实施方案》《银川市工业企业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召开了“银川市工业企业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及转贷基金管理办法新闻发布会”。完成两个基金第三方托管机构招标工作,签订委托协议,注入前期3个亿的基金本金。举行基金托管机构廉政预警谈话暨签约仪式。指导托管机构选取合作银行,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两个基金开始正常运行,助力碳化硅产业发展,并发布第一期基金运行专报。根据梳理的情况,工业风险补偿基金预计9月份发放贷款65笔,14亿元。三是做强技术支撑,筛选确定链主企业。牢牢抓住链主和龙头企业“牛鼻子”,围绕重点产业链,筛选确定30户链主企业,引导链主企业切实发挥在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带动中小企业“齐步走”。同时,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统筹布局和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电子信息类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4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7家,新组建电子信息类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
建议二:加大下游碳化硅制品生产企业扶持力度,对于研发投入大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重点支持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研发成果。
办理情况:一是全额落实专项资金,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累计争取自治区技术改造综合奖补等专项资金15984.48万元。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对产值突破、产值增长的69家工业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对隆基硅切片单元182及以上产品设备技改等6个工业计划项目兑现“前引导”资金,对13个技术改造项目给予后补助,兑现奖励资金4141.59万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全力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制定印发《银川市工业“小升规”后备企业培育方案》,鼓励碳化硅、蓝宝石等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企业达产达效,升规入库。按照“工业强市”战略,对全市2021年产值首次达到2000万元的17家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资金共计170万元。二是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及时掌握企业技术改造意愿,深挖技术改造项目,指导县(市)区、园区及企业加大技改项目储备、准确备案技改项目并及时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2022年实施技改项目61个,年度计划投资34.7亿元,1-7月完成技改投资13.8亿元,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支持隆基宁光智能能源计量仪表数字化工厂提升项目等6个项目为工业计划项目,已拨付项目前引导资金720.3万元。完成2021 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补助兑现工作,补助13个项目资金330.7万元。
建议三:减轻企业负担,包括享受优惠电价(上游高耗能企业电价远低于下游高端制造业电价),减免土地使用税费、减免员工社保缴费金额。
办理情况:一是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提振企业发展信心。1-5月,全市新增减税降费66.64亿元,其中减税64.52亿元,降费2.12亿元,退还企业2022年4-6月份全口径留抵退税56.6亿元,惠及企业8329家;9.97万户纳税人享受“六税两费”减免1.34亿元,2094户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享受缓缴税费金额1.1亿元。失业保险降低缴费比例受益单位2.7万户,受益金额2.29亿元,减免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93万户,减免工伤保险费0.9亿元。二是着力降低企业成本,帮助企业共渡难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对140户企业(个体工商户)享受国有房屋租金减免216.78万元。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上半年水电气费用予以20%减免,免除2020年以来因疫情影响导致停业歇业期间垃圾处理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市财政安排300万元保费补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全市平均担保费率已降至1%以下。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累计投入人才专项资金近1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5341.57万元,惠及职工17.92万人;为参保企业降低社保费5.74亿元,缓缴社保费493.2万元,惠及企业2.7万户。举办招聘会70场次,为企业解决用工1.8万人。开展“重点企业+重点院校”双向交流恳谈会,为我市重点项目及企业引才聚才超过5万人,缓解碳化硅等工业企业生产成本。
建议四:本地大中专院校中只有北方民族大学拥有专门的材料学科,但学生毕业后能留到银川的很少,建议加强本地院校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拿得出、留得下的专业技术人才。
办理情况: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人才认定。银川市已先后认定高精尖缺人才3批502人次、遴选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人选2批636人次,1604名大学生入选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434名大中专毕业生享受一线技能型人才生活补贴,实施“人才小高地”项目4批82个,评选优秀人才合作基地22个、优秀技能人才培养基地9个等。每年组织举办重点园区、重点产业校地企人才交流恳谈会4期,通过座谈交流、观摩参访等方式,促进校地企技能人才合作交流,引导青年人才了解产业、了解企业。每年邀请人社部专家、知名企业HR深入职业(技工)院校开展人才政策、就业指导、技能提升培训3-5期,为近千名青年人才送去政策、送技能、送岗位,为包括碳化硅等工业产业输送人才血液。二是有序开展工业领域人才工作。召开企业人才工作座谈会,走访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华信智、隆基等企业,深入了解了企业发展现状、人才培育机制、研发队伍建设等情况。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了银川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才发展情况盘点,全面摸清全市35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才引进、培养、开发等基本情况。组织全市44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开展人才项目申报,组织企业申报2022年自治区及银川市“人才小高地”项目。制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委托共享创新中心建设全市首个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建议五: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和基础建设。例如开通贺兰工业园区暖泉片区内公交车,建立园区邻里中心等,解决园区公用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与企业发展要求不平衡的矛盾,使园区的整体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办理情况:一是夯实园区基础建设,提升园区整体性能。审定园区发展规划,要求园区制定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重点考虑生活基础设施、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及中介配套服务的衔接提升。目前,全市8个重点园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工业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其中,贺兰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于今年4月8日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清园路、兴发路、银兴巷人行道改造工程,已完成睦园路、富强路、唐宁路、宁通街、宁平街路灯拆除、基础土建、电缆铺设、沟槽恢复铺砖、渣土清理等工作,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银川经开区(东区、西区、南区)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善,累计已建成道路长约105公里、完善配套给水、排水管线长约230公里,在西区规划综合公共服务核心区3处;综保区编制综合配套服务项目整体规划方案,目前项目已完成了公寓楼主体建设及内部装修工作,正在加紧开展项目外网道路浇筑及绿化种植工作,社区医疗中心、服务中心及幼儿园项目暂列为综合配套服务项目二期,计划2023年开展项目建设工作;苏银产业园投资3.8亿元新建10万平方米的景城集宿区项目,该项目集住宿、社区商业服务为一体,可有效保障园区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需求。二是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强化建设运营能力。为缓解园区资金及经营压力,目前,各园区正积极谋划“管委会+公司”模式,不断提升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经开区引入东方经典建设高端综合服务配套区,灵武临港经济区基础设施通过PPP项目,引入宁夏临港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建设道路、集污管网、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三是推进智能化改造,提升数字赋能水平。坚持把智能化改造作为提升园区服务水平主要抓手,构建银川工业大脑、园区、企业智能化改造三级一体化架构,推动形成全市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一体化态势。目前,银川经开区主要完成智慧园区指挥中心基础设施、展示架构、园区服务平台框架、招商服务、管理平台框架等,前段硬件数据采集建设,2022年7月份完成建设;苏银产业园管委会内部建立招商平台,可实现园区政策信息以及园区企业行业分布信息的初期录入,建成了苏银产业园建成了应急救援指挥平台;贺兰工业园区持续完善监控剩余点位建设,实现园区监控网络全覆盖。
三、存在问题
当前存在问题是争取国家政策的指导较为困难。根据国家发改委集成电路窗口指导政策,国家以鼓励产业集聚化、具有优势和一定基础项目发展为导向,但当前银川市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窗口指导上较难通过,新引进的40W片碳化硅项目在第一次窗口指导时未通过,现在企业正在提交申请第二次窗口指导。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局将继续着力夯实半导体硅材料产业基础,做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能级,全力打造智能终端和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加快打造引领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府引擎,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出更大。
(一)主动服务,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主动对接国家部委、自治区厅局,理清政策清单,全力争取一批示范标杆企业和项目。深入一线,主动服务,紧盯大企业、大项目,做好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月度动态监测工作。通过加强协调沟通,给予对企业指导帮助,协助丰富专家智库等,尽快助力40W片碳化硅项目企业通过第二次窗口指导。加快推动宁夏晶环年产1200万片4英寸蓝宝石晶片切磨抛项目、盾源聚芯大直径半导体级硅部件扩建项目等18个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二)强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项目带动,加强技术研发支持。扎实开展产业项目三年攻坚行动和“五比”活动,谋实做大项目储备库,千方百计推动鑫晶盛年产40万片碳化硅半导体、隆基硅5GW电池(二期)等项目开工,力促中环50GW太阳能级单晶硅、鑫晶盛工业蓝宝石、蒙牛4500吨高端液态奶加工等项目达产。开展工业要素竞争力研究,量化我市要素比较优势,推动链式招商、精准招商。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攻坚战,提档升级产业集群。推进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制备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宝丰储能全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二是以“四大改造”为牵引,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创新资源共享,提升产业链创新效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做实高效单晶硅片及组件制备技术中心等10个企业创新平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施智能化改造、“互联网+工业”、“两化融合”等工程,鼓励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三)减负纾困,助力企业发展。一是抓项目、增后劲,提升投资质量效益。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以“四大改造”为牵引,通过智能诊断、揭榜挂帅、工业计划项目、技改后补助等措施,深挖现有企业扩产能和技改项目,发挥“项目长”包抓机制作用,做好指导服务,强化项目督查督导,加强投资入库指导,确保投资实物量应统尽统、应入尽入。二是抓纾困、保主体,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抓通畅促供应链稳定。帮助碳化硅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稳住增长势头。
(四)统筹平台资源,打好引才育才“组合拳”。一是继续发挥人才政策引领作用,推动产业人才引育聚集。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培养工程,支持院校引进培养打造一支碳化硅领域的专家教师队伍,支持院校和产业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建设一批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合作基地。继续推进落实大学生宜居工程、一线技能型人才生活补贴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留银创新就业。二是建立平台资源联系制度,整合全市各人才发展平台资源,聚焦碳化硅产业发展方向,发挥银川市科研平台集群优势,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大与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辖区内高校及职业院校的密切联系,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校企在产业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融合,尽快形成人才的有效集聚和产学研互利共赢局面。
(五)建强园区基础设施,高规格推动产业招商。一是推动银川市第二批园区智能改造专项,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实现园区智能改造全覆盖,推动园区范围内完成企业与智慧园区平台互联互通,形成园区与企业完整贯通的数据链,实现园区与企业数据互联互通,着力建设一批智慧园区。二是完善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四链”图谱,进一步优化宽带网络结构,着力打造5G+产业生态,力争年底累计建成5G基站达到5000处以上。研究谋划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依托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到福建、广东、深圳、江苏等省进行专项招商活动。
联系人及电话:雍艳惠 6888042
附件:建议清单表
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9月13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