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教育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行政规范性文件
索 引 号: | 116401000100860987/2021-00753 | 效力状态: | 有效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教育局 | 成文日期: | 2018-09-11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教育局 | 发布日期: | 2018-09-11 |
名 称: | 关于在全市学校幼儿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 |
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系列重要讲话,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案》等文件精神,现就全市学校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教育意义
在全市学校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抓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未成年人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滋养中确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银川市“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相适应的文明素养,着力打造有品牌、有品质、有品位的银川教育。
二、教育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一)幼儿阶段
以激发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感为重点,各幼儿园要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开展启蒙渗透式教育,帮助幼儿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与魅力。对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感兴趣,能以游戏的方式来体验中国文字的乐趣;跟读朗朗上口的简短童谣或语义浅显、感染力强的古诗,感受语言带来的快乐体验;了解一些表现智慧、勇敢、谦让的历史典故;结合生活场景了解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节日的氛围;认识国旗、国微、国歌、中国地图(含家乡),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首都、家乡的名称、物产景观及中国主要名胜古迹;通过环境营造、游戏活动,体验戏曲、民族舞蹈、民族乐器、民间游戏所表现出鲜明特色文化,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美;引导幼儿积极践行传统美德,做讲文明、懂友善、爱劳动、讲卫生、守规则的小朋友;培养爱家人、爱学校、爱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初步形成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小学低年级
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初步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三)小学中高年级
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能够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练习毛笔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四)初中阶段
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五)高中(中职)阶段
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三、实施途径
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紧密结合时代精神,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阵地作用;要坚持积极引导与未成年人自主学习、潜移默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成为促进未成年人发展、教师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课程开发
学校幼儿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园)本课程。结合自身实际编写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材,教材内容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教育为重点,要根据不同学段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科学合理制定教材内容。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二)学科渗透
学校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各学校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本学科中蕴涵传统文化因素,在传授学科知识、培养能力、指导方法的同时,渗透中华文明成果、传统美德教育,使未成年人感受、认同、接受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许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
(三)开展主题活动
1、开展“ 传统美德进校园 ”主题活动
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未成年人、贴近生活要求,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语文、历史、德育、艺术等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学科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全面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渊源及相关故事,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期间组织开展朗诵、舞蹈、讲故事、写诗作词等教育活动,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要深入开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活动、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激励未成年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不断增强中华传统美德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推动传统美德教育向纵深发展。
2、开展“民族精神进校园 ”主题活动
要开展以爱国爱家、团结友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要高度重视运用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团入队仪式、开学(毕业)典礼和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等礼仪制度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建立机制,加强活动的仪式感。依托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团队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载体,开展演讲、辩论、征文、歌咏、爱国主义影视片欣赏等活动。各学校班级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一次“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刊出一期宣传专栏和班级黑板报。
3、开展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
(1)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制订诵读计划,充分发挥语文课堂诵读主渠道作用,合理设置诵读课,组织未成年人开展经典诵读。小学阶段以传统经典及蒙学经典中的格言、章句诵读为主,开展经典启蒙教育;初中阶段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常”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开展经典专题教育;高中阶段要系统研读反思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2)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诵读篇目主要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文推荐篇目。各学校要结合各自实际,创新诵读形式,通过开展诗配画、诗配舞、诗配乐、诗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营造学经典、诵诗文的良好氛围。
(3)开展经典艺术展演。将国学经典引入艺术因素,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平台,以诗文朗诵、校园剧、歌舞、快板、经典说唱等快乐活泼的艺术形式,把经典美文、成语故事、古诗词等表现出来,让未成年人充分感受经典魅力,热爱传统优秀文化。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国学经典艺术表演,深挖国学经典的艺术魅力,分年级组织师生进行排练,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参与度。教育局将适时举行国学经典文化情景剧展演,展示广大师生的良好精神面貌。
4、开展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
(1)开设传统艺术课程。要深入挖掘教师资源,组织剪纸、泥塑、篆刻、京剧等具有一定艺术特长的教师,开设特色艺术课程,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确保每一名未成年人都掌握一项特色,学会一门手艺。
(2)开展艺术名家进校园活动。要结合各自特点,定期邀请书法、篆刻、绘画、器乐等艺术名家走进校园,通过现场艺术展示、举办讲座等形式,引导未成年人热爱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特色艺术。
(3)开设传统艺术社团。要加强特色艺术社团建设,分门别类的设立美术、书法、武术、腰鼓、高跷等各类传统文化艺术社团,并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小学要积极开设好个性课程,组建各类传统艺术兴趣小组,为未成年人搭建多元艺术平台。
(4)开展地方优秀文化教育活动。要充分挖掘、整理地域名人教育资源,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结合各级部门有关研学旅游的通知,在学校幼儿园和各类青少年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红色旅游、冬夏令营等活动,组织未成年人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到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先辈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参观,引导未成年人进一步加深对革命精神的感悟。鼓励和支持各地各校(园)结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开设以传统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和组建社团,大力开展地方戏剧、舞蹈、书法、剪纸、刺绣、武术等传统文化的精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从小欣赏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
(四)融入学校文化建设
1、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元素,校园德育墙、走廊、教室、餐厅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宣传栏、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宣传阵地要以多种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
2、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孔子诞辰日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或纪念日,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为内容的书画比赛、艺术展演、专题讲座,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于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文化、庆典文化之中。
3、根据未成年人兴趣爱好,围绕学习、研究、宣传、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组织成立诗词、书法、戏曲等方面的社团,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兴趣爱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社团活动之中。
四、工作要求
1、坚持党中央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体现继承、发扬的要求,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形成学校特色。
2、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各校(园)都要打造“一校(园)一特色”、“一校(园)一精品”的传统文化品牌,师生全面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奠定和谐的人生基础。
3、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要求相结合。注重根据各学段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在基础性课程中做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三个全覆盖”,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开发开设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有效增进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和体验。
4、坚持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文明校园、建设建设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有效途径,对塑造学校品牌,提高办学品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积极总结几年来我市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将传优秀文化与打造办学特色相结合。在文明校园建设中通过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教育氛围,让师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从而走近传统文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部门、学校幼儿园要把加强对未成年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安排专人负责,认真做好活动的协调、比赛组织以及台账记录等各项工作,确保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幼儿园积极整合班主任、团队辅导员、艺术科教师等师资力量,组建切合本校实际的适合传统文化教学的师资队伍。鼓励和支持各地各校(园)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室。各相关培训部门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培训总体规划,在学校幼儿园长、教师各级研修培训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聘请一批社会人士兼职教师,帮助与指导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三)完善评价和督导机制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目标管理和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按照教育部安排部署,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纳入督学责任区督学督查的重要内容,确保督导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营造良好氛围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幼儿园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站、宣传栏、文化长廊以及校报校刊等媒介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做好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信息报送工作,及时将好的做法和经验报送至市教育局教育管理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