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工作总结

        索 引 号:11640100MB17282123/2022-00047 发布日期:2022-01-14
        发布机构: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部门: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名 称:银川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工作总结暨2022年工作思路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工作总结暨2022年工作思路

            2021年,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严细深实勤俭廉”的工作作风,按照“1238”工作思路,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平稳健康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6.24亿元,同比增长7.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3.43亿元,同比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9元,同比增长10%。预计2021年底,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农业经济运行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一、紧盯“一个中心”,服务三农能力稳步增强

        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个中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一是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成果。严格落实衔接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围绕“两个高于”目标,组织实施产业项目67个,引导脱贫人口就业21431人。全市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18.8%,高于自治区0.3个百分点。争取中央、自治区补助资金4.6亿元,安排市级财政资金4600万元,扶持移民地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补齐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弱项。二是不让任何一名困难群众掉队。扎实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纳入监测帮扶对象854户3092人,累计落实帮扶措施2300余项,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新增抗震宜居农房改造任务1878户,全面排查25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控辍保学情况,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基本医疗参保率达100%,“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保持动态清零。三是持续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启动农村供电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69项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开工建设,285个乡村实现“新四通”(光纤宽带、4G网络、IPTV、电子商务),农村通油路(硬化路)率、公路列养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基础保障不断优化。

        二、狠抓“两个要害”,粮食安全底线全面筑牢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战略,稳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一是良种繁育质量稳步提高。鼓励西夏种业、红禾种业等制种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深度合作,引进蔬菜优质新品种、新技术,打造农业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进“引、试、育、繁、推”一体化。加快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鼓励宁夏科丰、灵武市金灵州等企业建基地、扩规模,加强优良农作物品种提纯复壮。完成农业农村部黄河经济鱼类水产种质资源场和宁夏新明润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鲈鱼苗种繁育场建设。加大对种子企业的执法监督检查,规范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行为。二是耕地质量稳步提高。不断规范永久基本农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执行好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的占补平衡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优质水稻、绿色瓜果蔬菜“订制农田”“订单农业”模式,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3.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4.3万亩,主要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贺兰、永宁、灵武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三、建设“三大体系”,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坚持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加速迈进。一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聚焦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坚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因地制宜布产业,因势利导配资源,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打造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个,创建市级“产业强镇”3个,培育“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个,加快“高端奶之乡”“高端肉牛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建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二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进程加快。坚持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通过实施农业+工业”,促进农业产加销全产业链融合,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达到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实施农业物联网提升工程,70家规模奶牛场、28家规模禽场和58个千亩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实现智能化装备应用,渔业物联网应用覆盖率达40%以上,不断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三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更加多元。坚持商品化方式经营产品,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重点的农业品牌发展体系,打造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举办了“塞上好产品,云尚靓银川”活动,销售额达600万元以上,签约52.6亿元,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级星级农庄(园区)19个、美丽休闲乡村4个、休闲农业示范县4个,接待游客426.7万人次,营业收入3.4亿元,银川市入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市”。

        四、实施“八项行动”,乡村振兴步伐全面加快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特色产业、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乡村建设、农村深化改革、乡村治理和农民增收“八项行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行动。实施“两压两扩、一地两种、一地两收”种植模式,压减小麦、水稻播种面积3.8万亩、8万亩,增加玉米、瓜果类播种面积7万亩、1.7万亩;麦后复种“粮—菜、粮—饲”10万亩亩增效1200元以上。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产业集群,形成了以灵武市白土岗为加快发展区,兴庆区月牙湖为巩固提升区的奶产业带,奶牛存栏增加2.9万头。以“三条渔”为方向,创建国家级稻渔生态种养示范场9家、健康养殖示范场33家,渔业总产值7.99亿元。二是实施三大重点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坚持优品类、提品质、打品牌,打造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业集群。牵头推动奶产业、肉牛和滩羊产业、绿色食品产业3大产业,分别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银川市奶业协会,搭建了企业、政府和产业上下游的桥梁,蒙牛高端液态奶加工基地、白土岗奶牛养殖基地场、贺兰山牧业第二奶厂项目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晓鸣禽业成功上市新三板。成功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培育银川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品牌10个,银川优质农产品品牌达20个,全市星级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81家,全市培育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38家,占全区的66.7%。三是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行动。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宁字号”“银字号”农业品牌,宁夏兴唐、昊王米业、金双禾粮油大米和上滩韭菜入选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今年以来,共建立“合格证+追溯码”等试点45个,新增“三品一标”21个、良好企业规范认证4个。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民生工程,认真开展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检测工作,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8.4%。建立耕地地力评价和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应用系统,全市建设共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70个。贺兰县被推评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四是实施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行动。加强政策保障,引导和支持人才、土地、资金、科技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积极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老把式”,培育农村实用型、生产型、经营性等人才2万余人。推进“院所有技术、企业有需求、政府给扶持”的联合发展方式,与清华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等院校联合研发新技术、新品种,加快本土化推广、实用性转化,实现企业愿投入、技术能落地、人才留得住、产业有发展。五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以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四美”为目标,接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对2013年以来改造的农村户厕进行拉网式、全方位大排查,逐户逐厕排摸,全市摸排厕所14.8万个,整改问题厕所3361个,完成户厕改造1800座。组织各县(市)区结合春耕备耕、农田水利建设、爱国卫生运动和美丽庭院创建等活动,以拆危拆违、增绿补绿及美丽庭院建设等重点工作为抓手,累计清理废弃房屋残垣断壁2.1万处,清理生活垃圾225万吨,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污水治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91%、55%和93%。六是实施乡村治理行动。统筹推进乡村治理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三个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道德评议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探索出“跑长制”“五微力量”“五委共治”等一批乡村治理新模式银川市乡村治理经验做法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永宁县原隆村、灵武市崔渠口村获得“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七是实施农村深化改革行动。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地“长久不变”政策落地落实,推进灵武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监委会”的“四位一体”管理运营机制,大力实施29个中央和自治区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加快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236个,投入项目资金2.91亿元,着力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弱、渠道少、不平衡”等问题,141个行政村经营收入超过100万元,占比近50%,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八是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聚焦“四大提升行动”,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链,通过订单、入股、直接经营等形式,促进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利,实现经营净收入5697.3元,同比增长10.7%。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劳务经纪人,鼓励、引导各园区、企业优先雇佣本地农民,实现农民外出有工做、留守有活干,有力带动农民增长,实现工资性收入6964.9元,同比增长9.4%。不断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完成28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变“村民”为“股民”,实现财产性净收入549.2元,同比增长6.5%。按时、足额发放农业“三项补贴”,不断调整和优化城乡间收入分配格局,实现转移性净收入987.1元,同比增长13.0%。

        2022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1263”工作思路,围绕乡村振兴这个“中心”,紧盯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民可支配收入“两个增长”,开展乡村规划编制、产业质量效益、农业农村数字建设、村容村貌靓化、职业农民素质提升、乡风文明铸魂塑形等“六大行动”,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上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做好表率。力争2022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3.5%,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一)围绕“一个中心”,着力推进脱贫攻坚相衔接。聚焦乡村振兴,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在工作目标上相衔接。从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常态化、精细化“四查四补”,及时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动态新增问题,不断抓实产业增收、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全面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确保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年一个新进展,努力做到与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步。二是在思想认识上相衔接。适时举办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题培训班,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坚决做到思想同心、行动同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支持等途径,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发挥农民群体的首创精神,促进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三是在产业发展上相衔接。全面梳理精准扶贫以来各类扶贫资金及扶贫资产,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管理与监督长效机制,加大对扶贫产业项目的后续管理力度,推进扶贫产业“链”式和深度融合发展,科学合理整合地域性扶贫小产业,提高扶贫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与市场竞争力,探索对扶贫产业和项目进行多种形式的保险保障,保障产业稳定发展。四是在政策扶持上相衔接。及时优化调整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确保政策不留空白、工作不留空档。大力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突出产业就业帮扶、配套基础设施等6项重点工作,推进“9+1”专项提升行动,增强内生发展能力。五是在组织领导上相衔接。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要求和工作机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上,建立健全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向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

        (二)紧盯“两个增长”,确保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进一步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一是推动第一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坚持以产业集群为支撑,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往高产出、高产值、高附加值、优质优价“三高两优”方向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力争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5亿元,增长3.5%。二是推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收。聚焦“四大提升行动”,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益作物,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力争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62元,同比增长8%,农民增收速度持续高于城市居民。

        (三)开展“六项行动”,促使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以开展乡村系统规划编制、农业质量效益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建设等“六项行动”为抓手,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农业现代化。一是开展乡村系统规划编制行动。坚持规划先行,秉持“农业公园”发展理念,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选取一批基础设施好、地理位置优、产业发展强的村庄,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四级规划编制模式,形成以点带面、以村带乡、乡村互补的规划编制,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以规划引领乡村振兴,持续优化村庄布局、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人居环境。二是开展农业质量效益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提升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建设3个产值超100亿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效益、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一高三新”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三产融合核心示范区3—5个,实现“春赏花、夏尝果、秋品蟹、冬采摘”一年四季游不停的休闲农业旅游格局。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向节水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种养循环体系,持续推进化学肥料、农药减量化。三是开展农业农村数字建设行动。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把发展数字农业农村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推进“院所有技术、企业有需求、政府给扶持”的联合发展模式,积极对接清华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等院校,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不断加快成果转化和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渔业物联网应用覆盖率分别达70%、50%以上。加快农机装备更新换代,建设智能机械化示范园区4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四是开展村容村貌靓化行动。深化“微网格”工作机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共治格局,以拆危拆违、增绿补绿、美丽庭院建设及“三里三外”提升等活动为抓手,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彰显乡村特色,融合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打造市级示范样板村10个、县级示范村30个。坚持城乡一体化推进,加快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打通农村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持续抓好卫生厕所改造、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力争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95%、60%,“十四五”期间实现卫生厕所普及率100%。五是开展职业农民素养提升行动。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源,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健全市县乡三级培训体系,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围绕水产养殖、优质粮食、葡萄种植、设施蔬菜等主导特色产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次,逐步形成“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落实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支持体系,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通道,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开展乡风文明铸魂塑形行动。统筹推进乡村治理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三个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全面推行积分制,不断拓展“跑长制”“五微力量”“五委共治”等乡村治理模式内容,进一步提升银川市乡村治理经验典型案例,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争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3个。探索推广“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心”新模式,以贺兰县宅基地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盘活利用,丰富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50%。

        (四)聚焦“三个全面”,力争实现富农强市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力争实现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聚焦粮食、瓜菜、畜禽、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增强集聚效应,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力争打造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二是促进乡村全面进步加快推动县域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编制,在村庄现有格局肌理风貌基础上,通过微改造、精提升,逐步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强化内在功能、提高生活品质,塑造极具银川风貌、塞上江南的新时代美丽村庄11个,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重点推进通自然村道路、冷链物流等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着力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大力培育专业服务公司、服务专业户等主体,为小农户提供更多专业化服务。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在县域布局,更多地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力争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个。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