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银川市人民政府| 政务微博| 意见征集 登录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住建动态

        关于我市交通疏堵6+N工程开展情况的报告

        2023-01-17 15:52


        2022年以来,我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聚焦改善群众出行环境、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谋划交通疏堵6+N项目4批次72个,总投资29.4亿元。年度实施节点快速化改造、断头路打通、慢行绿道、立体过街设施、交通智慧化建设等项目46个,目前已完工38个项目、完成投资9.6亿元。累计新增市政道路14.4公里、慢行绿道31.3公里,交通拥堵指数下降20%,路网密度达到5.78公里/平方公里。交通疏堵6+N工程创造了历年来我市城建项目投资最大、工程建设时间最短、市民投诉量最少等多项记录,为其他省市系统提升城市交通环境提供了“银川模式”。

        一、主要做法

        秉承求实态度科学谋划实施,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一是总揽全局有力。市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成立交通疏通6+N工程指挥部,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市长赵旭辉亲自挂帅、亲自协调、亲自部署,专题研究工作安排5次,分管领导和包抓领导靠前指挥、统筹调度,科学设立规划实施、交通优化、资金筹措、征地拆迁、法律保障5个工作组,由4位市级领导、30名部门及辖区负责人构建起“四个一”项目推进机制(一个方案、一名领导、一套专班、一抓到底),为高质量推进交通疏通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二是精准规划有力。深化巩固近两年的城市体检应用成果,对照体检报告、聚焦市情实际,提出系统治堵的“3103”总体路径(3个策略:需求管理策略、制度完善策略、交通供给策略;10项措施:8项工程措施、2项管理措施;3个阶段:近期、中期、远期)。组建专业设计团队,邀请北京、上海相关领域专家,召开“线上+线下”项目论证会10次,持续完善方案设计,进一步保障科学精准决策。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研究审议工作方案,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后实施。三是制度保障有力。坚持凝聚部门合力,统筹工作一体推进。市住建局出台3类项目管理方案,进一步提速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交警分局、信访局分别制定交通管理机制和信访维稳预案,确保有序实施、防患未然。市纪委和审计局联合制定监督检查方案,做到监督无死角、过程全覆盖。

        统筹务实举措勇于破题开路,将人民立场贯穿始终。一是广开言路。坚持“开门建项目”,把问需于民作为找准拥堵痛点、靶向发力施策的重要抓手,3.6万市民积极参与社会调查,1800余条意见建议得到有效征集,30余个区市县部门、200余位离退休老干部倾力建言献策,汇聚起群众出题、政府答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二是广聚共识。坚持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将全体市民的热心支持转化为交通疏堵的工作动力。结合群众意见征集情况,确定37处拥堵点和14条拥堵路段作为治理重点,将改善市政道路、停车泊位、公交及慢行系统一体推进实施,群众需求得到充分回应。通过科学规划交通分流,制定中高考期间师生通行保障应急机制,做到白天准备、晚上施工,天亮还路于民,全体市民对实施交通疏堵工作打心底拥护、从行动上支持,为项目建成投用奠定坚实群众基础。三是广泛宣传。市委宣传部精心制定交通疏堵宣传方案,通过提早介入、定期安排、多维引导,综合运用传统纸媒、信息电媒、新兴网媒宣传报道百余期,做到事前宣传、事中跟踪、事后报道,营造起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心的浓厚氛围。

        提升落实效率加速项目投用,将大干快上贯穿始终。一是强化要素保障抓落实。各成员单位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市发改委、财政局积极筹措交通疏堵项目资金券1.57亿元,及时下达3批次46个项目的建设计划。市审批局、自然资源局高效办理立项审批、土地规划,集中完成第3、第4批项目手续26个。市交警分局统筹施工需求,精准高效审批交通封闭手续30余项。市园林局和辖区政府积极推进树木移植等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二是强化跟踪督办抓落实。“两办”督查室建立“周调度、月评比、季通报”工作机制,累计下发督办通知20期,督办调处解决各类问题百余条。跟踪审计组、监督检查组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监督检查,适时下发提醒函50份,全面提升成员单位的责任感、紧迫感。三是强化项目管理抓落实。市住建局坚持超前规划、长远实施,抢抓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的机遇期、窗口期,既抓项目储备又抓工程推进,先期实施的30个工程可研与项目论证提前15天完成。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坚持统筹质量安全、施工进度与疫情防控,落实“五严三保一加强”工作法(严格核酸检测、严格出入人员、严格个人防护、严格督导检查、严格倒查追责、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加强项目管理),项目立项、规划、可研、环评、概算、建设用地、招投标、设计审图、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工程监理、施工安全、履约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提速进度,运用“编审分离”定设计、“评定分离”定中标等先进管理模式,年度计划实施的46个项目于一、二季度集中开工36个,贺兰山路下穿民族街隧道提前20天试通车,“凤还桥”成为银川打卡“新地标”,15条断头路打通工程、9条慢行绿道按期完工,牢牢守住了安全生产“零事故”、疫情防控“零感染”的底线红线。

        锤炼真实作风合力攻坚克难,将目标导向贯穿始终。一是整治“通行难”。交警分局排查治理116处交通组织不合理的路口路段,实施渠化改造21处,施划交通标线、实施交通信号灯“绿波”调试,持续提升路口路段通行能力。市政局制定全市施工占道年度计划,践行“集中施工力量、分段滚动施工”思路,最大限度提高车辆通行效率。二是整治“停车难”。市自然资源局推动我市停车场专项规划落地实施,统筹城市小微公园、医院、党政机关、新建中小学校等资源,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国资委引导企事业单位增加泊位1200个,住建局集中治理停车难小区,增加泊位1300个。三区政府推行停车错时共享,释放泊位3000个。

        二、工作成效和经验思考

        形成了城建领域建设先行区示范市的高质量探索。交通疏堵6+N工程突出先行示范,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交通环境为切入口,在沿黄九省区中率先运用城市体检成果,靶向施策解决“城市病”问题,体现出“小省区也有大作为”的责任担当。通过开展交通疏堵工作,将我市城市发展思路,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对于“十四五”期间,我市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高品质城市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探索意义。

        推进了新时代下凝聚党群干群关系的高质量实践。交通疏堵项目的实施过程,实际也是推进基层治理、实现城市共建共享的宝贵实践。通过媒体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引导市民建言献策、征求意见,全程参与项目谋划和施工管理,进一步增强个人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供有力借鉴。

        积累了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高质量经验。交通疏堵6+N工程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形成了一套全域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调动多部门工作合力、发动社会参与,以超常规力度抓大项目、抓大投资的工作模式,为我市系统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提供实战经验。

        打造了西北地区科学治理交通拥堵的高质量样板。交通疏堵项目借鉴港澳经验,结合银川市情实际提出了“3103”总体路径,通过长线规划、科学论证、分步实施,制定需求管理、制度完善、交通供给3项策略,形成了一套三线城市交通治堵的合理方案,具有很强的参考及推广价值。

        三、问题及建议

        2022年以来,我市交通疏堵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交通疏堵管理措施单一,多元治理不足。我市交通疏堵提出了“3103”改善路径,包含工程、管理措施。但年度交通疏堵工作“重工程轻管理”问题突出,在公共交通、静态交通、智慧交通管理上投入不足。

        建议一是各成员单位要按照“3103”改善路径,从工程和管理措施谋划项目,开展2023年交通疏堵工作。二是加大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分担能力,改善出行结构。三是发展智慧交通,推动信号控制、交通诱导、指挥调度能力,优化提升绿波城市建设。四是拓展静态交通管理平台覆盖面,打通泊位信息壁垒,加强停车信息共享与交通诱导,缓解静态交通压力。

        项目审批流程仍需优化,灵活应用不足。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地方政府可根据职责权限对用地、环评等办理作出承诺,项目落地后按规定补办手续”。因交通疏堵项目涉及土地问题较为突出,存在土地要素保障不足,对项目的快速推进影响较大。

        建议一是对2023年有实施计划的项目提前开展涉地问题的办理工作,加强建设用地要素保障;二是项目建设审批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用活用好国家一揽子利好政策,探索制定更为高效的容缺制度,释放政策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为建设主体减负激发活力。

        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不足,供需不相匹配2022年实施的金凤五路、高渠路、经十一路等部分项目建设涉及集体土地性质转化周期长,导致项目因土地问题影响项目建设进展,或仅能实施部分内容,存在土地违法风险。2023年拟实施的部分交通疏堵项目仍存在类似问题。

        建议:辖区政府、市自然资源局利用今冬迅速开展来年项目涉地转性报批等手续办理工作,确保来年交通疏堵项目开工进场后大干快干。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交通疏堵既是惠及千家万户、增进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也是服务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的基础工程,更是推进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的具体举措。下一步,指挥部办公室将继续谋划实施交通疏堵项目114个,总投资78.2亿元,2023年计划实施银古路友爱街路口快速化改造工程、正源街优化提升、环湖绿道等涉及节点快速化改造、断头路打通、慢行绿道改造项目66个(其中18个已完成立项批复),总投资21.1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5.1亿元。我们将切实发挥指挥部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持续完善项目会商联席机制,履行好牵头抓总、协调推进的职责,为建设“两个示范市”和创新发展引领市提供城建领域的有力支撑。